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20 09:15 編輯
【醫學百科●承山】
拼音
chéngshān
英文參考
Chengshan(BL57)
概述
承山,經穴名。
出《靈樞·衛氣》。
別名魚腹、肉柱、傷山。
屬足太陽膀胱經。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后動、靜脈。
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亂轉筋,便秘,痔瘡,脫肛,及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或癱瘓等。
直刺1-2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取法
俯臥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人字陷紋,于其尖下取穴。
或者直立,兩手上舉按著墻壁,足尖著地,在腓腸下部出現人字陷紋,當人字尖下取穴。
穴位解剖
承山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脛骨后肌。
血管、神經分布同承筋(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皮膚由腓腸神經和股后皮神經重迭分布。
前神經由脛神經發出的腓腸內側皮神經,走在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的溝內,約在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接受來自腓總神經發出的腓腸外側皮神經的交通支,組成腓腸神經。
腓腸神經伴隨小隱靜脈,經外踝與跟骨之間,行于足背外側緣。
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匯合,向下形成腱膜。
腱膜處皮膚表面形成一凹陷,作為取穴的體表標志。
功用
理氣止痛,舒筋活絡,消痔。
主治病癥
1.運動系統疾病:腰肌勞損,腓腸肌痙攣,下肢癱瘓;
2.肛腸科疾病:痔瘡,脫肛;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小兒驚風;
4.其它:痛經。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鐘。
配伍
承山配環跳、陽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腓腸肌痙攣,下肢痿痹。
承山配大腸俞、秩邊,有理氣清熱,通調腸腑的作用,主治便秘。
文獻摘要
《銅人》:霍亂轉筋,大便難。
《大成》:腳氣膝腫,脛痠腳跟痛。
研究進展
胃痙攣針刺承山,有較好療效。
腓腸肌痙攣溫針承山,治療43例,有很好療效。
頑固性肛周圍瘙癢癥針刺承山,用透天涼手法,治療多例有較好療效。
習慣性便秘針刺承山,有較好療效。
痔瘡針刺承山,治療100例,內痔及外痔均有很好療效。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engshan_17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