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鞭蟲病】
拼音
biānchóngbìng
英文參考
trichuriasis
概述鞭蟲病(trichuriasis)是腸道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常與蛔蟲的分布相一致,但多見于氣候溫濕地區。
鞭蟲,學名叫毛道鞭形線蟲,是寄生在人體大腸內的一種寄生蟲。
由于其形狀類似牧馬的長鞭,故得其名。
鞭蟲寄生在腸內,利用其細長的前端插入腸壁,靠吸血和攝食腸壁組織液為生。
雌蟲和雄蟲交配后,產出的蟲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外,蟲卵在外界溫暖、陰暗、潮濕、氧氣充足的土壤中經20天就變成了有傳染性的蟲卵。
這種蟲卵可隨著水、食物、或臟手拿東西吃而進入口內感染人體。
患了鞭蟲病后,常出現小腹陣發性疼痛、惡心、食欲減退,慢性腹瀉等表現。
若成蟲長期刺激腸壁,可引起胃功能的變化,如胃酸減少,甚至發生潰瘍病。
鞭蟲的口及前端鉆入腸壁,對驅蟲藥物反應較小,是一種較難驅治的寄生蟲。
因此,做好預防鞭蟲感染的工作十分重要。
注意個人衛生及飲食衛生,飯前洗手,不喝生水,瓜果和蔬菜要洗凈再吃。
加強糞便管理,不隨地大便。
改善環境衛生,做好滅蠅防蠅工作以防蟲卵污染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曾統計鞭蟲的感染人數全世界為500~1000百萬之間。
我國鞭蟲感染的情況是:北方低于南方,臺灣地區感染率可高達60%~90%。
兒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該蟲成蟲多寄生在人體盲腸中,輕者常地癥狀,重者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直腸脫垂、貧血、瘙癢等。
診斷糞便中檢查到鞭蟲卵是診斷的根據。
檢查方法有:生理鹽水直接涂片法;
飽和鹽水浮聚法;
水洗自然沉淀法。
為主確定感染程度可應用定量板—甘油玻璃計數法(加騰改良法)。
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時可見到蟲體附著于腸粘膜上,蟲體旁可見粘液。
粘膜輕度充血且易出轎。
借助腸鏡檢查亦可作為鑒別診斷的手段,以便排除其他腸道疾病。
X線鋇劑灌腸檢查,運用氣鋇雙重造影法可以發現涂有鋇劑的透光蟲體外形。
治療措施㈠甲苯咪唑:100mg,每日2次,叁四天為一療程,蟲卵轉陰率達73.7%~96.4%,副作用少。
㈡腸蟲清:主要成分為阿苯達唑。
兩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口服劑量均為400mg,頓服。
蟲卵陰轉率為71.7%。
該藥副作用少,偶有頭痛,胃腸不適。
一般在48小時即可自行消失。
1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不宜服用。
㈢中藥治療:檳榔煎劑,取檳榔80~100g加水500ml,浸潤12小時,再煎至100~200ml。
服藥前一日晚先服硫酸鎂20~30g,次晨將檳榔煎劑分次服下,服藥后3小時不瀉者,再服硫酸鎂1次。
㈣氧氣驅蟲:于早飯后2小時,經肛門緩慢(30min)注入氧氣500ml。
45分鐘后,口服硫酸鎂1次。
于第2、第3天如上法再分別注入氧氣750ml及1000ml。
注入氧氣后輕輕按摩患者右下腹部,并讓患者仰臥小時。
這種療法無任何副作用。
病原學成蟲的形態前細后粗,外形似馬鞭。
雄蟲長30~45mm,后段明顯粗大,大部分卷曲,末端有交接刺。
這個交接刺藏在能收縮伯刺鞘內,鞘的末端呈球莖狀,周圍滿布小刺。
雄蟲長35~50mm,尾端鈍圓,生殖孔位于體中部粗大部分的前端,周圍亦有很多小刺。
消化系統由口腔。
咽管細長,管外有桿狀體包繞。
村狀體由單行村細胞組成。
桿細胞是一種活躍的分泌細胞,每一桿狀細胞都有一開口通入咽管腔,因此桿細胞內可能存在著由細胞內轉運物質至咽管腔的運輸系統。
桿狀體的功能雖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桿細胞具有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能分泌消化宿主細胞的酶。
事實上桿狀體本身就是鞭蟲的一組咽管腺。
咽管與腸相通,肛門位于蟲體的后端。
蟲卵呈紡錘形,大小為(50~54)×(22~23)μm,在縱軸的兩端各有一個透明的結節,卵殼較厚,由脂層及殼質層組成。
外層的蛋白質膜被膽色素染成棕黃色,內層為真殼透明。
卵內含有細小顆粒的卵細胞。
蟲卵至人體排出時卵殼內細胞尚未分裂。
雌蟲每日產卵約1000~7000個。
蟲卵隨患者的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經3~5周發育為感染期蟲卵,人們吞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胃腸道后,感染期蟲卵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在向大腸移行中發育為成蟲。
成蟲一般寄生在盲腸及闌尾,偶爾可在大腸的其他部位寄生。
蟲的頭部能鉆入粘膜表層或粘膜下層,從腸粘膜攝取營養。
后段粗大部分常常游離在腸腔中。
自吞入感染期蟲卵至成蟲產卵需1~3月。
成蟲在人體存活可達5年左右。
病理改變成蟲以其細長的前段插入腸粘膜乃至腸粘膜下層,從組織中和血液中攝取營養,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腸壁粘膜組織呈現輕度炎癥或點狀出血,亦可見到上皮細胞變性,壞死。
少數患者由于腸壁炎癥、細胞增生、腸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腫。
有學者用51Cr觀察,測得每條鞭蟲使宿主每天失血約0.005ml。
所以一般患者不產生盆血癥狀。
當重度感染時(即寄生蟲數超過800條)由鞭蟲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另外,免疫學的研究表明,人體感染鞭蟲后可產生一定免疫力。
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鞭蟲的桿狀體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來源。
臨床表現輕、中度感染者雖然臨床多見,但一般無顯著癥狀。
偶有右下腹痛、惡心、嘔吐、低熱等。
重度感染多見于兒童,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①胃腸道方面:結腸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彌慢性出血點、潰瘍形成。
患者表現為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脫肛。
有些病人出現慢性闌尾炎的癥狀。
②血液系統方面:血常規檢查出現嗜酸細胞增加、缺鐵性貧血等。
嚴重貧血者導致心臟擴大。
③神經系統方面:常頭昏、頭暈。
極少數可有腦膜炎的癥狀。
腹部觸診常有右下腹明顯壓痛。
鑒別診斷要注意與合并有蛔蟲病、鉤蟲病、阿米巴腸病相蛒鑒別。
豬鞭蟲與人鞭蟲在外形上雖無區別,但兩者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不同可資區別。
流行病學鞭蟲廣泛分布在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多余蛔蟲同時存在,但感染率一般不及蛔蟲高,人是惟一傳染源。
據1988~1992年調查。
全國鞭蟲感染率為17.38%。
估計全國鞭蟲感染人數21249萬人,鞭蟲感染呈全國分布,感染率海南省(66.70%)為最高,其次為廣西(47.71%),內蒙古(0.20)為最低。
兒童的感染率較成人高,這與兒童衛生習慣較差,接觸感染期蟲卵機會多有關。
鞭蟲感染來源主要為蟲卵污染的土壤和地面,用人類施肥或有蟲卵污染的生活用水灌溉的蔬菜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家蠅體表可查見鞭蟲卵,可做為傳播媒介,鞭蟲流流行廣泛與蟲卵抵抗力有關,在溫暖、潮濕、蔭蔽和氧氣充足的土壤中,可保持感染能力達數月至數年之久,對干燥、低溫的抵抗力不如蛔蟲卵強,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感染率明顯高于北方地區。
人對鞭蟲的感染無抵抗力,甚至嬰兒或6個多月的兒童都可被感染,感染度高峰在2~10歲年齡組,在少年期開始下降,一般感人度較輕,個別嚴重者蛔蟲數可達4000條以上。
我國鞭蟲感染的情況是:北方低于南方,臺灣地區感染率可高達60%~90%。
兒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該蟲成蟲多寄生在人體盲腸中,輕者常地癥狀,重者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直腸脫垂、貧血、瘙癢等。
預防推廣糞便無害化處理措施,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環境衛生,個人衛生,保護水源等。
引用:http://big5.wiki8.com/bianchongbing_22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