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缺鐵性貧血】
拼音
quētiěxìngpínxuè
英文參考
iron-deficiencyanemia;irondeficiencyanemia;nutritionalhypochromicanemia
概述
缺鐵性貧血是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
是由于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所至。
形態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癥狀,癥狀與貧血程度和起病的緩急相關。
診斷病史及癥狀⑴病史提問:注意①飲食習慣,是否有偏食或異食癖。
②是否有消化系統疾病(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鉤蟲病;
女性是否有月經過多;
是否做過胃腸手術等。
男性及絕經婦女應考慮是否為胃腸道腫瘤的首發癥狀。
⑵臨床癥狀:一般有疲乏,煩燥,心悸,氣短,頭暈,頭疼。
兒童表現生長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病人有厭食、胃灼熱、脹氣、惡心及便秘等胃腸道癥狀。
少數嚴重病人可出現吞咽困難、口角炎和舌炎。
體檢發現除貧血外貌外,有皮膚干燥皺縮,毛發干枯易脫落。
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狀甲(見于長期嚴重病人)。
輔助檢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
MCV<80fl,MCH<26pg,MCHC<0.31;
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
血清鐵<10.7mmol/L,總鐵結合力>64.44m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
血清鐵蛋白<14mg/L。
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缺鐵性貧血實驗室檢查血象早期或輕度缺鐵可以沒有貧血或僅極輕度貧血。
晚期或嚴重缺鐵有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
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的程度通過紅細胞計數減少的程度。
還可見很少的靶形、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的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計數大多正常,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低。
血小板計數高低不一。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粒紅比例降低,紅細胞系統增生明顯活躍。
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體積比一般的中幼紅細胞略小,邊緣不整齊,胞漿少,染色偏蘭,核固縮似晚幼紅細胞,表明胞漿發育落后于核,粒系細胞和巨核細胞數量和形態均正常。
骨髓鐵染色用普魯土蘭染色可見骨髓含鐵血黃素陰性(正常為 ~ ),鐵粒幼細胞陰性或減少(正常為20~90%)。
血清鐵蛋白鐵蛋白是體內儲存鐵的一種形式,血清鐵蛋白也可以起到運鐵的作用,通常1ug/L代表體內有儲存鐵8mg,故血清鐵蛋白的測定是估計骨髓鐵貯存狀態的一種敏感的方法,血清鐵蛋白正常值為100±60ng/ml),缺鐵性貧血時小于15ug/L(15ng/ml)。
血清鐵缺鐵性貧血時血清鐵常低于10.74umol/L(60ug/100ml),總鐵結合力增高,高于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鐵飽和度減少,低于15%.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EP)正常為0.29~0.65umol/L(16~36ug/dl),缺鐵貧血時增高。
此外,其它血紅素合成障礙的疾病,如鉛中毒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時,FEP亦增加,故FEP可做為初篩試驗。
鑒別診斷地中海貧血:有家族史,血片可見大量靶形紅細胞,血紅蛋白A2增加,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可染鐵增加。
慢性炎癥性貧血:總鐵結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鐵蛋白增高。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可見環形鐵粒幼細胞,血清鐵與鐵蛋白增多,總鐵結合力降低。
治療措施
1.去除病因:盡可能查明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如:治療潰瘍病出血、婦女月經過多等。
2.口服鐵劑:硫酸亞鐵,療效好,經濟。
用法:0.3,3次/d,與飯同時服用,如胃腸道癥狀明顯,可先給予每天0.1,然后逐漸增加劑量,胃腸道癥狀會明顯減輕。
富馬酸鐵:0.2,口服,3次/d;
福乃得:1片口服,1次/d;
速力菲:0.1,口服,2次/d,等。
3.注射鐵劑:下列病人可給予注射鐵治療:(1)口服鐵不能耐受;
(2)失血過快,用口服鐵不能補償;
(3)潰瘍性結腸炎或局限性結腸炎病人經口服鐵治療無效;
(4)不能從胃腸道吸收鐵劑者,如胃腸道手術病人。
用法:糾正貧血并恢復貯存鐵的總劑量計算公式:鐵量(mg)=[15-病人的血紅蛋白(g/dl)]×體重(kg)×3。
靜脈給藥前應作敏感試驗。
右旋糖酐鐵:100mg,1次/d,深部肌肉注射(首劑50mg,觀察有無過敏反應)。
或右旋糖酐鐵:500mg,1次/d,不稀釋5分鐘內靜脈注入;
或計算靜脈注射單劑鐵用量一次輸入,應用生理鹽水按1:20稀釋后靜滴,開始時每分鐘20滴,觀察5分鐘無副作用后,滴速增至每分鐘40~60滴。
靜脈給藥反應較大,臨床已很少采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quetiexingpinxue_22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