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黑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3 10:58: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4 07:23 編輯

醫學百科●黑棗

 

拼音

 

hēizǎo

黑棗產各地山區,野生于山坡、谷地或栽培;

 

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陜西、中南及西南各地。

 

材質優良,可作一般用材;

 

果實去澀生食或釀酒、制醋,含維生素丙,可提取供醫用;

 

種子入藥,能消渴去熱。

 

黑棗的別名烏棗

 

黑棗的營養價值1.棗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紅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

 

2.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余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

 

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

 

3.棗中富含鈣和鐵,它們對防治骨質疏松和貧血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經常會骨質疏松,正在生長發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大棗對他們會有十分理想的食療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藥物不能比擬的;

 

4.對病后體虛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5.棗所含的蘆丁,是一種使血管軟化,從而使血壓降低的物質,對高血壓病有防治功效;

 

6.棗還可以抗過敏、除腥臭怪味、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欲。

 

黑棗的選購1.識別優質黑棗:好的黑棗皮色應烏亮有光,黑里泛出紅色,皮色烏黑者為次,色黑帶萎者更次;

 

好的黑棗顆大均勻,短壯圓整,頂圓蒂方,皮面皺紋細淺;

 

2.在挑選黑棗時,也應注意識別蟲蛀、破頭、爛棗等;

 

黑棗適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中老年人、青少年、女性尤宜食用;

 

2.有宿疾者應慎食,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牙病患者不宜食用棗,便秘患者應慎食。

 

3.棗子吃多了會漲氣,孕婦如果有腹脹現象就不要吃棗了,如果只喝紅棗湯就不要緊。

 

黑棗的食療功效棗味甘、性平,入脾、胃經;

 

有補益脾胃,滋養陰血,養心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

 

用于治療脾氣虛所致的食少、泄瀉,陰血虛所致的婦女臟躁證,病后體虛的人食用大棗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本品甘溫益氣,質潤養血,味甘又能緩和藥性,用于氣血虧虛及緩解藥物的毒烈之性。

 

與黑棗相克的食物棗忌與海鮮同食。

 

黑棗的食用建議在煮黑棗時,如果加入少量燈芯草,就會使棗皮自動脫開,只要用手指一搓,棗皮就會脫落。

 

每天5~10枚

 

黑棗的加工工藝原料選擇→分級→燙煮→熏坑準備→熏制→回軟→分級→包裝

 

黑棗的制作方法1.原料選擇:選用個形大、核小、肉質肥厚疏松、汁液少、新鮮成熟的果實為原料,剔除破棗、爛棗。

 

2.分級:選除棗中的枯枝、泥團、石塊等雜物,按大小、成熟度、品種分開處理。

 

3.燙煮:將水在催煮沸,倒入鮮棗加熱5~10分鐘,煮至果肉稍軟后,取出晾干,準備熏制。

 

4.熏坑準備:在地下挖深180厘米、寬160~200厘米、長度適宜的坑,距坑沿50厘米附近,用竹片和高梁稈搭一棚,即可在棚面上堆放棗果。

 

5.熏制:在棚面攤放棗果,一般以13~16百米厚為宜,過厚不能干燥,過薄浪費柴草棗果上面用蘆席覆蓋,坑底燒柴草、棗層濕度在60~70℃左右,注意調節火力大小。

 

約經12小時的熏制后,將棗上下翻動一遍,再繼續熏12小時即可完成熏制階段,準備出坑。

 

出棗率為鮮棗的30~33%。

 

6.回軟:為使棗果內外水分含量趨向均勻,熏制后的棗果須堆放在比較干燥通風的倉庫內,其高度一般不超過1米。

 

經7~10天,即可出庫包裝。

 

7.分級:同一品種均以個頭大小及黑棗色澤進行分級。

 

8.包裝:大多用麻袋包裝:最好用單絲麻布斜口大袋,內襯蒲包,外捆十字形粗繩。

 

這樣包裝既通風又緊實,又能防止棗皮磨損。

 

也可用普通麻袋包裝。

 

黑棗的質量標準1.要求干燥,棗肉堅實,捏之不變形,不脫皮。

 

2.黑棗皮烏亮有光,黑里透紅。

 

3.顆粒大而均勻,短狀圓整,頂圓蒂方,皮面皺紋細面淺,明晰不糊。

 

4.以肉色淡黃,肉質堅實細致,核小及口嘗風味甜糯為好。

 

引用:http://big5.wiki8.com/heizao_11072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9 11:23 , Processed in 0.453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