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水腫】
拼音
shuǐzhǒng
英文參考
edema;oedema;dropsy
西醫治水腫
組織間隙或體腔內過量的體液潴留稱為水腫(edema),然而通常所稱的水腫乃指組織間隙內的體液增多,體腔內體液增多則稱積水(hydrops)。
水腫可表現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腫(anasarca)時往往同時有漿膜腔積水,如腹水(ascites)、胸腔積水(hydrothorax)和心包腔積水(hydropericardium)。
水腫的原因和機制在生理狀態下,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及組織液的膠體滲透壓和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及組織液的流體靜力壓是兩組互相拮抗的壓力,這兩組壓力保持動態平衡。
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流體靜力壓皆穩定,分別為1.3kPa(10mmHg)、3.4kPa(25mmHg)和0.66kPa(5mmHg),而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則在毛細血管動脈端和毛細血管靜脈端有明顯差別,前者為4.3kPa(32mmHg),后者為1.6kPa(12mmHg)。
在毛細血管動脈端,血管內流體靜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大于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所以液體從毛細血管內移向血管外;
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則相反,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大于血管內流體靜力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液體從組織間隙移入毛細血管內。
少部分組織液可通過淋巴管回納入血液,組織液的形成和吸收處于動態平衡。
水腫形成的機制,即上述平衡失調,體液自血管內逸出到組織間隙過多和(或)體液自組織間隙回納入血液過少。
概括而言,引起平衡失調的原因不外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②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③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液回流受阻。
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見于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腎臟疾患等。
當血漿白蛋白量降到2.5±0.5g%或總蛋白量降到5±0.5g%時,就可出現水腫,為全身性。
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或靜脈回流障礙。
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相應部位的組織水腫或積水,如肝硬變引起胃腸壁水腫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時的腔靜脈回流障礙則引起全身性水腫。
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質(組胺、激肽)、細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腫。
炎性病灶的水腫即主要由于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變態反應引起的水腫亦屬此一機制。
此類水腫通常發生于血管壁受損的局部。
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術后,由于腋窩淋巴結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環破壞,可發生患側上肢水腫;
絲蟲病時下肢和陰囊由于淋巴管被蟲體阻塞,常發生下肢和陰囊水腫。
此外淋巴管廣泛性的癌細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腫。
在心力衰竭、肝硬變、腎病綜合征的水腫形成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起了輔助作用。
心力衰竭時的心搏出量減少,腎灌注血量不足,刺激腎近球裝置,使腎素分泌增多,后者使血管緊張素原變為有活性的血管緊張素Ⅰ,再經轉換酶的作用將血管緊張素Ⅰ變為血管緊張素Ⅱ,后者作用于腎上腺皮質球狀帶細胞,使之分泌醛固酮,從而促進腎遠曲小管的鈉重吸收,招致鈉潴留,引起血液晶體滲透壓增高,后者刺激血管壁滲透壓感受器,使垂體后葉分泌抗利尿激素,從而加強腎遠曲小管的水重吸收。
水的潴留助長了心源性水腫的形成。
肝硬變時的水腫和腹水,也有醛固酮的作用參與,這是由于肝細胞對醛固酮的滅活作用減退,同時,在腹水形成之后,由于循環血量減少,又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腎病綜合征因白蛋白大量流失,血漿蛋白量低落,發生水腫,體液自血管內向血管外逸出,循環血量下降,又激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性。
水腫的病變發生水腫的組織,體積增大,顏色蒼白,鏡下可見水腫液積于細胞和纖維結締組織之間或腔隙內。
由于水腫液含血漿蛋白,故HE染成粉紅色。
肺水腫時,肺泡腔內充滿水腫液(圖1)。
切開肺時可有泡沫狀液體自切面溢出。
腦水腫時腦回變扁平,腦溝變淺。
鏡下,腦灰質和白質疏松,血管周圍間隙加寬。
嚴重時腦組織在高倍鏡下呈網化狀態。
嚴重腦水腫時可形成腦疝。
圖1肺水腫肺泡腔內有水腫液及漏出的紅細胞,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中醫治水腫
水腫,病名。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或全身浮腫而言。
臨床根據虛實辨證,分陰水、陽水兩大類。
《素問·水熱穴論》:“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古代又稱水、水氣、水病。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數種。
亦以五臟分類,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等。
后世又分為陽水、陰水兩類。
《丹溪心法·水腫》:“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
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水腫與脾、肺、腎三臟關系密切。
《景岳全書·水腫論治》:“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
《金匱要略》論水腫的治療原則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當發其汗。”
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治宜祛邪為主,用疏風、宣肺、利濕、逐水等法,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越婢加術湯、五苓散等方。
虛證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治宜扶正為主,用溫腎、健脾、益氣、通陽等方,以真武湯合理中湯等方。
亦須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如忌食、慎風寒等。
參見風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氣水等各條。
臨床常見于急慢性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內分泌失調和營養障礙等疾患。
針灸治療水腫有一定作用。
治療須診查發病原因,明確診斷,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水腫的病因病機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水腫。
三臟發病可互相影響,如腎虛水泛,可逆于肺;
肺氣不降,失其通調使腎更虛,若脾虛濕盛,必損其陽,腎陽必衰,不能溫養脾土,脾腎俱虛。
感受外邪而發,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為陽水;
內虛者病位在脾腎,多為虛證,為陰水。
水腫的辨證分型陽水多外邪引發。
風邪襲肺:發病急,初起面目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
偏于寒者,形寒無汗,苔白滑,脈浮緊;
偏于風熱者,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
濕邪困脾:全身浮腫,以四肢為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納差胸悶,苔白膩,脈濡緩。
陰水多脾腎陽虛而致。
脾陽不運:發病緩慢,足趺先腫,漸及全身,按之凹陷,瀝色萎黃,神疲肢冷,脘悶腹脹,納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緩。
腎陽虛衰: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氣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減少,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水腫的治療刺灸法陽水治則疏風宣肺,健脾利水處方肺俞列缺三焦俞水分陰陵泉方義上部腫甚,治宜散發,肺俞乃肺經之氣轉輸之處,配肺絡列缺以宣肺,通調水道;
三焦俞調整氣化功能;
水分可分清濁為治水要穴;
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可健脾利濕行水。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陰水治則健脾溫腎,助陽利水處方脾俞腎俞水分三陰交方義下部腫甚,治宜分利,脾俞、腎俞溫補脾腎,以奏溫陽利水之功;
水分穴分清別濁以治水;
三陰交調理脾腎,輸布津液。
隨證配穴下肢腫甚—陰陵泉。
操作毫針刺,補法,亦可溫針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耳針法選穴肺脾腎膀胱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穴位敷藥法選穴神闕或涌泉方法獨頭蒜5枚,田螺4個,車前子10g。
車前子研細未,與大蒜、田螺共搗一起,敷神闕穴。
或蓖麻子50粒,薤白3~5個,共搗爛敷涌泉,每日1次,連敷數日。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uizhong_7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