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皮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2 07:0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皮部

 

拼音

 

píbù

 

六經皮部

 

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的十二個部區。

 

《素問·皮部論》:“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按手足同名經相合,則稱六經皮部。

 

六經皮部各有專名:太陽皮部稱關樞,陽明皮部稱害蜚,少陽皮部稱樞持,太陰皮部稱關蟄,少陰皮部稱樞儒,厥陰皮部稱害肩。

 

詳各該條。

 

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膚按經絡所屬分區。

 

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分布部位劃分為十二皮部。

 

這是經絡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皮膚—絡脈—經脈—臟腑各層次的最外部位。

 

《素問·皮部論》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經脈呈線狀分布,絡脈呈網狀分布,皮部是面的劃分。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稱為六經皮部。

 

體內的疾病,通過經絡可反映到皮部;

 

外部的病邪或治療方法,則可從皮部影響經絡及臟腑,因而外部診察法(外診法)和外部治療法(外治法)與皮部關系最大。

 

六經皮部與診治皮部的診察和治療主要從衛氣和絡脈著眼。

 

皮部診察法:又稱診絡法,主要是審察皮膚和絡脈的顏色變化,屬中醫學色診的一項內容。

 

《素問·皮部論》說:“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

 

近代在皮部色診的基礎上,又有觀察皮膚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檢查皮下的硬結反應,皮膚的感覺差異和導電量變化等,作為診斷的一種方法,這是皮部外診法的發展。

 

皮部治療法:包括各種淺刺法以及非針刺的多種外治法。

 

《靈樞·官針》以刺皮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應用的皮膚針是它的發展。

 

皮膚針的叩刺和腕踝針的沿皮刺,都結合皮部的分區應用。

 

再如皮內針法、挑刺法、敷貼法、溫灸法以及刺絡撥罐等法的應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

 

皮部的分區為刺灸法的應用擴大了范圍。

 

六經皮部與辨證《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

 

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

 

意指從皮、脈、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點及發展變化。

 

皮的分部,既要區分左右、上下和陰陽的不同,還要分析疾病的發展過程(始終)。

 

這樣六經皮部所屬病癥不單純是從部位來分,還結合疾病的性質和發展過程,故《內經》對六經分證的排列一般都按規定次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張仲景《傷寒論》繼承這一理論,對分經辨證作了具體運用和發揮。

 

后世注家已注意到《傷寒論》的六經不是指經絡一線,而是指的“部屬方位”。

 

六經皮部的命名包含有氣機變化的深意,其中意義可結合六經病證的特點去理解,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對比關系去分析。

 

見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

 

柯韻伯《傷寒論翼》更明確提出:“《皮部論》云,皮有分部……,此仲景創立六經部位之原”,并說:“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該者廣。

 

雖以脈為經絡,而不專在經絡上立說。

 

凡風寒濕熱、內傷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

 

意指以六經皮部來概括表里、寒熱、虛實各證,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

 

六經皮部示意圖太陽皮部“關樞”太陽是三陽之“關”,主一身之表,統營衛而應皮毛,是衛外屏障,為諸經之藩籬,所屬皮部稱“關樞”。

 

陽氣衛外而為固,外邪侵犯人體,太陽經首先受病。

 

《靈樞·百病始生》說:“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外邪束表,正氣向外抗邪,于是出現惡寒發熱,故脈應之為浮。

 

足太陽經脈從頭走足,行于人體的背部,衛氣郁阻,經絡之氣不暢,則頭項強痛;

 

外邪初襲,衛陽被遏,則見惡寒;

 

正氣抗邪,邪正交爭,則出現發熱。

 

這些癥狀都是太陽病的病理反映,因病位在表,故稱為表證。

 

由于感邪的不同和體質的差異,所以同是太陽病,又有惡風、發熱、自汗出、脈浮緩,以及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不同證候。

 

因腠理皮毛之關樞失調,邪氣因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治療當以解表。

 

陽明皮部“害蜚”陽明為陽氣亢盛,是三陽之“闔”。

 

多氣多血,氣血旺盛,為五臟六腑之海。

 

所屬皮部稱“害蜚”,蜚即陽氣飛揚的意思。

 

外感病過程中,陽明病是陽氣偏亢,邪熱最盛的階段。

 

邪熱入里,癥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等,為陽明熱證。

 

邪熱亢盛,內傳與腸中糟粕相搏,燥熱實積結聚腸腑為陽明腑證。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里熱實證聚合到陽明,闔病的癥狀表現如柯韻伯所說:“陽明為闔,故陽明必以闔病為主,不大便因闔也,不小便亦闔也,不能食,食難用飽,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闔也。

 

自汗盜汗表開而里闔也,反無汗內外皆闔也”。

 

治療當以清下實熱,保存津液為主。

 

少陽皮部“樞持”少陽是三陽之“樞”,外鄰太陽,內接陽明,介于太陽陽明之間,職司升降和運轉,可出可入如樞機,所屬皮部稱“樞持”。

 

少陽病大多見于太陽轉陽明的過渡階段,其病變屬半表半里證,病機為樞機不利,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癥,治宜和解樞機。

 

太陰皮部“關蟄”太陰是三陰之“關”,亦為病邪出入門戶,寒邪直中,太陰先傷,病從口入,直侵太陰。

 

太陰脾土,喜溫惡濕。

 

邪犯太陰,則邪多從寒濕而化。

 

其所屬的皮部稱“關蟄”,蟄即陰盛陽伏的意思。

 

《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些都是太陰病里虛寒證的主要特征,治療以溫中祛寒,健脾燥濕為主。

 

少陰皮部“樞儒”少陰是三陰之“樞”,所屬皮部稱“樞儒”,與少陽相對,柯韻伯因解釋作“陰樞”。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足少陰腎。

 

心屬火,主血脈,又藏神明,為一身之大主;

 

腎屬水,主藏精,內寄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

 

正常情況下,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相互制約,生化不息,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少陰為陰樞,病在少陰,由于致病因素和體質的不同,其病變不但有從陰化寒的寒化證,如《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還有從陽化熱的熱化證,病機主要是陰虛陽亢,腎陰虛于下,心火亢于上,心神不寧,故見心煩不得臥,以及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邪熱傷陰的證候。

 

少陰寒化證治宜溫經回陽,少陰熱化證宜育陰清熱。

 

厥陰皮部“害肩”厥陰是三陰之“闔”,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即太陰少陰病發展到盡頭即成厥陰病,是六經病證傳變的最后階段。

 

其所屬的皮部稱“害肩”,肩是經受的意思。

 

根據陰陽消長的規律,陰盡則陽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

 

厥陰病證候以寒熱錯雜證為多。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病邪深入厥陰,肝木乘土,陰陽錯亂,失卻正常的調節功能,或為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

 

但病至厥陰,邪正交爭,陰極陽復,正邪互勝,則可見厥熱交替的厥熱勝復證,又稱陰陽勝復證。

 

這是厥陰病病機的又一特點。

 

臨床上往往厥熱交替,陰邪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

 

上熱下寒證,治以清上溫下。

 

寒厥治療宜溫,宜補;

 

熱厥治療宜清,宜下。

 

六經皮部與關、闔、樞表

 

經穴別名皮部

 

出《針灸甲乙經》。

 

即承扶。

 

見該條。

 

引用:http://big5.wiki8.com/pibu_110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4 18:3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