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厲兌】
拼音
lìduì
英文參考
Lidui(ST45)
概述
厲兌,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屬足陽明胃經。
井(金)穴。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形成的趾背動、靜脈網。
主治面腫,口,齒痛,鼻衄,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脘疼痛,熱病,多夢等。
斜刺0.1-0.2寸;
或點刺出血。
艾炷灸1-3壯;
或艾條灸3-5分鐘。
標準定位
厲兌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厲兌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第二趾肌腱的外側束。
有趾背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
分布著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
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骨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布。
趾長伸肌及第2趾伸肌由腓深神經支配。
特異性
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金。
功用
清熱和胃,蘇厥醒神,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休克,癲癇,癔病,嗜睡,面神經麻痹;
2.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牙痛,扁桃體炎;
3.其它:胃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1.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脹痛;
2.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
灸法:米粒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厲兌配條口、三陰交,有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脛寒不得臥。
厲兌配隱白,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夢魘不寧。
厲兌配隱白、中沖、大敦,有豁痰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昏迷。
文獻摘要
《千金方》:頭熱;
齲齒;
喉痹;
硬咽寒熱;
面浮腫;
嗜臥;
四肢不欲動搖;
吐舌戾頸。
《大成》:瘡瘍從髭出者,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
《大成》:尸厥如死及不知人,灸厲兌三壯。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dui_12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