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九針】
拼音
jiǔzhēn
英文參考
nineformsofneedles;nineneedles
概述
九針,針具名。
為九種針具的總稱。
出《黃帝內經》。
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
《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
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大約開始于青銅器時代,最早記載于《內經》,直至公元1315年在《濟生拔粹》中始見圖形。
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殘損銀針,經考證認定是九針中一部分實物。
九針的創制為刺法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針刺補瀉
全身疾病補瀉原則:《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經絡補瀉原則:《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補瀉先后:《靈樞·終始》:“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
補瀉禁忌:《靈樞·根結》:“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出:“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uzhen_13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