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解溪】
拼音
jiěxī
英文參考
Jiexi(ST41)
概述
解溪,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別名草鞋帶。
屬足陽明胃經。
經(火)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母)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布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和脛前動、靜脈。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秘,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等。
直刺0.3-0.5寸。
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平齊外踝高點,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處取穴。
穴位解剖
解溪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十字韌帶、脛腓韌帶聯合。
有脛前動、靜脈。
分布著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
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
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關節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韌帶。
該韌帶由附著于跟骨外側前部的外側束,和附著在內踝及足內側緣的內側上下支組成。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達脛、腓骨之間的脛腓韌帶聯合。
特異性
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功用
舒筋活絡,清胃化痰,鎮驚安神。
主治病癥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病,頭痛,腓神經麻痹;
2.運動系統疾病: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足下垂;
3.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
4.其它:高血壓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整個踝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配伍
解溪配條口、丘墟、太白,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腫痛,腳轉筋。
解溪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脹。
解溪配商丘、丘墟、昆侖、太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白膜覆珠,瞳子無所見;
風水面腫,顏黑。
解溪主之。
《千金方》:腹大下重;
厥氣上柱腹大;
膝重腳轉筋,濕痹。
《圖翼》:瀉胃熱。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exi_13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