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肩髃】
拼音
jiānyú
英文參考
jianyu(LI15)
概述
肩髃,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屬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陽蹻之會。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后動、靜脈。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項強,齒痛,瘰疬,癮疹,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取法
1.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
2.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
有旋肱后動、靜脈。
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后支及腋神經。
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
皮下筋膜較致密。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該肌,穿經三角肌下囊,至岡上肌腱。
前肌由腋神經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
特異性
手陽明、陽蹺脈之交會穴。
功用
通經活絡,疏散風熱。
主治病癥
1.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
2.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
刺灸法
刺法:1.透極泉穴,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2.治崗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0~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向肩內陵、肩、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制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配伍
肩髃配肩髎、肩貞、臑俞,有活絡止痛作用,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肩髃配陽溪,有疏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風疹。
肩髃配曲池、外關、合谷,有活血通絡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文獻摘要
《銅人》: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
《銅人》: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癰,乳毒,乳巖。
研究進展: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按揉本穴后,測肢體末端血流圖比較,結果表明動脈彈性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少。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anyu_13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