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肓俞】
拼音
huāngyú
英文參考
Huangshu(KI16)
概述
肓俞,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少陰腎經。
沖脈、足少陽之會。
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及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秘,疝痛,小便淋瀝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定位
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取法
仰臥位,平神闕(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
血管分布同大赫。
為第十肋間神經分布處。
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
臍部為腹白線形成的疏松疤痕,與表面的皮膚合,形成皮褶。
臍周圍的淺靜脈通過胸腹壁淺靜脈,附臍靜脈、腹壁淺靜脈和腹壁上下靜脈、腰靜脈、肋間靜脈等的屬支,溝通了上下腔靜脈系和門靜脈系之間的吻合。
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主要是大網膜、小腸等。
特異性
足少陰經與沖脈之交會穴。
功用
理氣止痛,潤腸通便。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腸炎,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道炎,膀胱炎;
3.其它: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小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
配大敦、歸來,有疏肝調腸,理氣活絡的作用,主治疝氣痛,腹痛。
配合谷、天樞,有清陽明熱,疏調腸腑作用,主治便秘,泄瀉,痢疾。
文獻摘要
《甲乙經》:沖脈、足少陰之會。
大腸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
《千金方》:大腹寒疝。
《聚英》: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眥始。
《百癥賦》: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
引用:http://big5.wiki8.com/huangyu_14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