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發熱】
拼音
fārè
英文參考
fever
中醫發熱證名。
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
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
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
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
外感發熱多實,見于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
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
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
以發熱時間分,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
以發熱部位分,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
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后遺熱等。
詳見有關各條。
西醫發熱是機體受致熱因素作用后引起的體溫調節異常,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
其體溫調定點較正常為高。
50年代曾有人從炎癥滲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熱原,以此注入動物體內能引起動物發熱,后又在多種傳染性細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當這些外源性致熱原進入體內后,就與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及枯否氏細胞等發生作用,而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內源性致熱原經血流運到下丘腦視前區和前部時,即提高了體溫調定點而起發熱反應。
目前此種致熱原已被提純,為分子量約14000道爾頓的一種蛋白質。
只以極微量(毫微克)注入動物靜脈內即可引起動物發熱。
發熱初期,常有寒冷感覺甚至寒戰,此時體溫已升高,皮膚小血管收縮致皮膚溫度低,刺激了皮膚的冷覺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覺。
皮膚小血管收縮,體熱發散減少,加上肌肉寒戰引起體熱產生增加,于是體溫迅速上升。
待體溫升到最高時,皮膚血管乃行舒張,病人才有發熱感覺。
引用:http://big5.wiki8.com/fare_16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