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耳針療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1 11:1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耳針療法

 

拼音

 

ěrzhēnliáofǎ

 

英文參考

 

auriculo-acupuncturetherapy;

 

Auricularacupuncturetherapy概述耳針療法針刺療法之一。

 

單指應用毫針刺激耳穴治病的方法。

 

一般采用0.5寸的短柄毫針,常規消毒后,用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針對準所選定的耳穴敏感點進針。

 

進針深度應以耳廓局部的厚薄而定,一般刺入皮膚2~3分,以透過軟骨但不穿透對側皮膚為度。

 

留針期間可間隔捻轉數次以加強刺激。

 

一般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

 

此法可用于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疾病,尤其對疼痛性疾病效果顯著。

 

耳針療法泛指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通過望耳、觸耳診斷疾病和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

 

近30年來,我國進行了大量耳針療法的臨床實踐,并用現代科學知識開展實驗研究,逐漸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耳針學術體系。

 

耳穴刺激方法除傳統的毫針針刺外,還有電刺激法、埋針法、放血法、注射法、磁療法、耳夾法、藥敷法、貼膏法、壓丸(豆)法、激光法等20多種。

 

目前,耳針療法已在法、德、日、美等幾十個國家中使用,成為一種舉世矚目的獨特醫療技術。

 

《靈樞·口問》“耳為宗脈之所聚”,指出了耳與全身經脈、臟腑的密切聯系。

 

利用針灸刺激耳廓治療疾病,在歷代醫學文獻中均有散在記載,民間亦有流傳,但未形成系統。

 

50年代以來,通過吸收國外研究成果,臨床應用有了突出的發展,已成為一種系統的針刺療法。

 

耳針療法目前已由單純針刺發展為埋針、溫針、電針、水針、穴位離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種方法。

 

耳針療法具有操作簡便,奏效迅速等特點。

 

耳廓表面解剖

 

(一)耳輪: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二)耳輪腳:耳輪深入到耳腔內橫行突起部分。

 

(三)耳輪結節:指耳輪后上方稍突起處。

 

(四)耳輪尾:耳輪終末與耳垂相接的部分。

 

(五)對耳輪:是與耳輪相對的,上面分叉的隆起部分。

 

(六)對耳輪體:即對耳輪的垂直部分。

 

(七)對耳輪上腳:指對耳輪向上分叉的一支。

 

(八)對耳輪下腳:指對耳輪向下分叉的一支。

 

(九)三角窩:是對耳輪上下腳之間構成的三角形凹窩。

 

(十)耳舟:即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十一)耳屏:指耳廓前面的瓣狀突起處,又稱耳珠。

 

(十二)屏上切跡:即耳屏上緣和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十三)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十四)對耳屏:耳垂的上部與耳屏相對的隆起處。

 

(十五)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十六)耳甲艇: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十七)耳甲腔:指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十八)外耳道開口:耳甲腔前緣的孔竅。

 

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規律,與身體各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個倒置的胎兒。

 

一般說來,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

 

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

 

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

 

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常用耳穴示意圖

 

耳與臟腑經絡的聯系

 

早在公元前4~2世紀的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認為耳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各部及五臟六腑都有密切關系。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首先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

 

就是說十二經脈和所屬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它們的血氣都上行滲灌于頭部的五官、七竅及腦髓,其中別行的血氣并灌注于耳部,使耳能有聽聲音的功能。

 

《耳樞·經脈篇》中更具體地記載了十二經脈的分布:足太陽的分支到耳上角;

 

足陽明上耳前;

 

足少陽下耳后,分支到耳后,出耳前;

 

手太陽入耳中;

 

手陽明的別絡入耳中;

 

手少陽聯系耳后,出耳上角,分支入耳中。

 

這樣,手足三陰經都聯系到耳部,陰經則通過其別支(經別)合于陽經而與耳部相通,如手厥陰的別支出耳后,合于手少陽等。

 

《素問·繆刺論》中還記載:“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于耳中。”

 

在奇經方面,有陰陽蹺脈并入耳后,陽維脈循頭入耳。

 

所以《靈樞·口問篇》說:“耳為宗脈之所聚。”

 

指出了耳部與全身經絡的密切聯系。

 

耳與臟腑的關系:《靈樞·脈度篇》記載:“腎氣通于耳。”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載有:“(心)開竅于耳。”

 

《素問·玉機真臟論》指出:“(脾)不及,則令人九竅(指五官七竅加前后陰)不通。”

 

《通評虛實論》也載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靈樞·海論>也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等的論述。

 

清代<雜病源流犀燭>中還說:“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

 

說明耳部與各臟腑均有密切聯系。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既反映全身各部的病癥,又能作為針灸的刺激點以治療全身各部的病癥。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解剖分部穴名定位主治耳輪腳膈在耳輪腳上呃逆、黃疸耳輪部直腸下段在與大腸穴同水平的耳輪處便秘、脫肛、里急后重尿道在與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輪處尿頻、尿急、遺尿外生殖器在與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輪處陽痿等外生殖器病癥耳尖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上面的尖端處目赤腫痛、發熱、高血壓耳舟部指在耳輪結節上方的耳舟部相應部位疾病腕在平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肩與屏上切跡同一水平線的耳舟部肘與腕與肩穴之間鎖骨在尾輪切跡同水平的耳舟部、偏耳輪尾處肩關節在肩與鎖骨穴之間對上耳腳輪部趾在對耳輪上腳的外上角相應部位疾病踝在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膝在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的對耳輪上腳的起始部對下耳腳輪部臀坐骨對耳輪下腳外1/2處對耳輪下腳內1/2處相應部位疾病交感在對耳輪下腳與耳輪內側交界處消化、循環系統疾病對耳輪部腹在對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下緣同水平處腹腔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痛經等。

 

胸在對耳輪上,與屏上切跡同水平處胸、脅部病癥頸在屏輪切跡偏耳舟側處落枕、頸部扭傷、癭氣脊椎對耳輪的耳腔緣相當于脊柱,在直腸下段和肩關節同水平處分別作兩條分界線,將脊柱分為三段,自上而下分別為腰骶椎、胸椎和頸椎。

 

相應部位疾病三角窩子宮(精宮)在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痛經、帶下、不孕、陽痿、遺精神門在三角窩內,靠對耳輪上腳的下、中1/3交界處失眠、多夢、煩躁盆腔在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盆腔炎、腰痛耳屏部外鼻在耳屏外側的中央鼻療、鼻淵咽喉在耳屏內側面,與外耳道口相對處咽喉腫痛內鼻在耳屏內側面,咽喉的下方鼻淵、感冒屏尖在耳屏上部外側緣炎癥、痛癥腎上腺在耳屏下部外側緣低血壓、昏厥、無脈癥、咳嗽、氣喘高血壓點在腎上腺與目穴中點稍前高血壓屏輪切跡腦干在屏輪切跡正中處頭痛、眩暈對耳屏部平喘(腮腺)在對耳屏的尖端哮喘、咳嗽、痄腮腦點在對耳屏上緣,腦干與平喘穴連線的中點遺尿、崩漏、失眠皮質下在對耳屏內側面失眠、多夢、炎癥、痛癥睪丸(卵巢)在對耳屏的內側前下方,是皮質下穴的一部分生殖系統疾病枕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后上方神經系統病、皮膚病、昏厥額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頭痛、頭昏太陽在對耳屏外側面,枕與額穴之間偏頭痛耳輪腳周圍食道在耳輪腳下方內2/3處惡心嘔吐、吞咽困難賁門在耳輪腳下方處1/3處惡心、嘔吐胃在耳輪腳消失處胃痛、呃逆、嘔吐、消化不良十二指腸在耳輪腳上方處1/3處胃痛、嘔吐小腸在耳輪腳上方中1/3處消化道病、心悸大腸在耳輪腳上方內1/3處痢疾、腹瀉、便秘闌尾在大腸與小腸之間腸癰屏間切跡目1在屏間切跡前下方青光眼目2在屏間切跡后下方近視內分泌在屏間切跡底部生殖系統病婦科病耳甲艇部膀胱在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大腸穴直上方淋證、癃閉、遺尿腎在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直上方泌尿、生殖、婦科、腰痛、耳鳴胰(膽)在肝、腎穴之間,左耳為胰,右耳為膽胰腺炎、糖尿病、膽病肝胃和十二指腸的后方眼病、脅痛脾肝穴的下方、緊靠對耳輪脾胃病、血癥耳甲腔部口在耳甲腔、緊靠外耳道口的后壁面癱、口腔潰瘍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處心悸、癔病等肺心穴的上下外三面肺系病、皮膚病氣管在口與心穴之間咳喘三焦在口、內分泌、皮質下和肺穴之間便秘、浮腫耳垂部牙痛點1在耳垂1區的外下角牙痛、拔牙止痛牙痛點2在耳垂4區的中央上頜在耳垂3區正中處牙痛、下頜關節痛下頜在耳垂3區上部橫線之中心眼在耳垂5區的中央眼病面頰在耳垂5、6區交界線的周圍面癱、三叉神經痛內耳在耳垂6區正中稍上方耳鳴、耳、聽力減退扁桃體在耳垂8區正中乳蛾耳廓背面降壓溝在恥廓背面,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高血壓上耳背在耳背上方的軟骨隆起處腰背痛、皮膚病、坐骨神經痛中耳背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下耳背在耳背下方的軟骨隆起處耳背部耳迷根在耳廓背與乳突交界處(相當于耳輪腳同水平)的耳根部

 

耳穴診斷方法診視耳穴的方法用肉眼觀察耳廓外形、色澤等變化。

 

1.觀察耳穴時最好在明亮的自然光線下進行。

 

2.觀察前不洗擦和揉、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色澤和形態,避免人為因素影響耳廓的陽性反應標志干擾視診。

 

倘耳廓有灰垢積聚,可在別區觀察完畢后,最后用棉棒輕輕地擦去灰垢,但須注意勿將陽性反應物(油脂等)擦掉。

 

3.觀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被觀察者的耳輪后上方,以拉緊耳廓皮膚,然后沿著耳廓解剖部位由上至下、由內至外、分部分區仔細觀察,并隨時記錄陽性反應現象。

 

4.耳廓本身的疾病如痤瘡、色素沉著、凍傷或外傷后的疤痕、乳白色丘疹等應與全身疾病在耳廓出現的病理反應相區別。

 

一般前者無壓痛和電阻降低的變化,后者有壓痛和電阻降低的變化。

 

5.有些形態和色澤的變化不直接反應在該臟器所代表的耳穴上,而出現在與其臟腑表里相應耳穴上。

 

這就需要按照中醫的臟象、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

 

6.兩耳都需要觀察,同時要左右對比,找出它們的差異,進行分析。

 

有些耳區增厚,邊緣界線不清楚,視診很難覺察出來,則可結合捫診,即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捏住耳廓背面,細心體會和比較兩耳的差異。

 

7.要考慮個體差異和氣候、季節等的變化,對耳廓視診的影響。

 

如老人與兒童、長期戶外工作者與室內工作者的耳廓色澤的不同,盛暑嚴寒也可影響耳廓皮膚色澤的變化,視診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8.觀察的內容:耳部常出現的病理反應有變色、變形、丘疹、皮屑等。

 

變色:有點狀或片狀發白,點狀或片狀充血紅暈,圓圈形邊緣紅暈,中間發白,暗灰色(壓之能退色,如壓之不能退色,則不是陽性反應色,而是表皮色素積聚)。

 

變形:如結節樣、棱形、條索狀隆起、點狀或針尖狀凹陷。

 

丘疹:紅色或白色丘疹,似雞皮疙瘩樣,也可有泡。

 

皮屑:糠皮樣脫屑并不易擦掉,如一擦就掉的是正常皮屑。

 

耳穴壓痛法用壓痛棒(木棒、金屬棒均可,頂端應圓滑,大小如火柴梗,亦可用火柴梗或毫針尾代替)在耳廓上尋找壓痛點。

 

痛點可出現在病變的相應穴位上,也可出現在與病變臟腑相表里或有關的部位。

 

如胃痛除在胃區可有壓痛點外,也可在脾區或神門處找到壓痛點,在找壓痛點時,須注意下列四點:1.使用壓痛棒找壓痛點時要做到:輕、慢、均。

 

輕,就是在正常部位壓之不痛或不甚痛,壓后在耳廓上留有輕度壓跡為標準。

 

慢,就是找壓痛點時讓病人有體會、比較的時間,以便找出較痛的一點。

 

均,即要輕重一致,順序按壓,要一點緊接另一點的邊緣,以免因間距大而遺漏陽性反應點,或因輕重不均而出現假壓痛點。

 

2.病理壓痛點是一種不易忍受的、由里向外隱放性的刺痛、酸痛、麻木或燒灼痛和脹痛。

 

當壓到時病人常會出現皺眉、眨眼、躲閃或呼痛。

 

正常的假性壓痛點一般為鈍痛,是淺表壓痛,容易忍受。

 

二者應予鑒別。

 

3.有時壓痛范圍較大,可影響到周圍耳穴,這時需用比較法,找出壓痛反應最敏感的一點。

 

4.探測時壓力的輕重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室內或室外工作)等區別對待。

 

如兒童皮膚嫩薄應適當輕壓,老年人或皮膚硬厚者、感覺遲鈍者可適當重壓,做到因人制宜,恰到好處。

 

耳穴電阻測定法正常人耳廓電阻約為200萬歐姆左右,當機體有病時,多數病者的耳廓相應穴位電阻可下降至5~15萬歐姆。

 

這些電阻下降的穴位處必然導致皮膚導電量的增高,稱為“良導點”。

 

根據耳廓上的這種導電量增高的變化,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1.選擇安靜的場所,探測前不宜針扎、揉拉或用酒精棉球擦洗耳部,以防影響探測的準確性。

 

2.打開探測儀電源開關,耳機發出嗡嗡聲,將探測棒插入檢查孔中,儀器馬上無聲。

 

然后將探測儀的另一極置于病人的內關穴處加壓,用探測棒壓在病人耳廓上的脊髓穴處,慢慢調整儀器,使發出嗡嗡聲為止。

 

3.移動探測棒,沿耳廓的解剖位置,自上而下進行探測,一般先測耳甲腔、耳甲艇,后測對耳輪、三角窩,再測耳舟、耳輪、耳垂等,逐點探測,發現陽性反應(儀器發出嗡嗡聲)及時記錄。

 

對病人主訴的各種癥狀,需要在各相應或相關部位仔細探查。

 

4.儀器所用電池的電壓高低,對儀器的靈敏度影響很大。

 

應經常測定電壓,及時更換電池。

 

5.探測時壓手的輕重要適當。

 

一般在耳垂、耳甲艇、耳甲腔、三角窩、耳舟等皮膚柔軟組織的表面,電阻較低,用的手法也就要輕一些;

 

對耳輪、耳對屏等皮膚暴露處表面,電阻高,壓力要適當重一些。

 

6.陽性反應與探測棒壓迫時間的長短、重復壓迫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因此在同一點上,壓迫時間不宜過長,重復壓迫的次數不宜過多。

 

7.耳廓皮膚電阻大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兒童及青勻人耳殼皮膚紅潤柔軟,電阻較低,老年人及從事室外工作的人,耳殼皮膚較為干燥,電阻較大。

 

冷熱氣候的變化世有很大的影響,嚴寒天氣皮膚電阻大,盛夏季節皮膚電阻小。

 

測定時應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

 

8.正常的情況下,耳廓不同部位的電阻大小也不一致。

 

如子宮、膀胱、大腸、食道、三焦、內分泌等穴處電目往往較小,在分析時也必須注意。

 

耳廓視診的辨證診斷在耳廓視診的實踐中,須認真觀察“一病多種反應”和“一穴多病反應”的特點。

 

1.點狀、片狀紅暈或充血,有的邊緣紅暈,或紅色丘疹,并有油脂及光澤者,多見于急性炎癥性疾患。

 

2.點狀或片狀白色,凹陷,隆起,白色丘疹,均無油脂及光澤者,多見于慢性器質性疾患。

 

3.結節狀隆起或點片狀暗灰色,多見于腫瘤。

 

4.糠皮脫屑(不易擦掉),多見于各種皮膚病或吸收代償功能障礙等疾病。

 

5.線條狀或圓形、半圓形的白色或暗灰色的疤痕,多見于各種手術后及外傷的疤痕。

 

耳針的應用

 

耳針除了用于臨床防治疾病以外,還應用于輔助診斷及針刺麻醉。

 

這里主要介紹在防治疾病方面的應用。

 

選穴處方原則(1)根據病變部位選穴:如胃痛選胃穴;

 

腸瀉選大腸、小腸穴;

 

肩痛選肩穴等。

 

(2)根據中醫理論選穴:如皮膚病選肺穴是根據“肺主皮毛”的理論;

 

心律不齊用小腸穴,因“心與小腸相表里”;

 

偏頭痛選膽穴,是因膽經循行時,“上抵頭角”循行于側頭;

 

目赤腫痛選肝穴,是因“肝開竅于目”等。

 

(3)根據現代醫學知識選穴:如月經不調選內分泌穴;

 

輸液反應選腎上腺穴等。

 

(4)根據臨床經驗選穴:如高血壓病用高血壓點;

 

目赤腫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單獨使用,亦可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應用2-3穴左右,多用同側,亦可取對側或雙側。

 

操作方法(1)尋找反應點:根據疾病需要確定處方后,在選用穴區內尋找反應點。

 

尋找方法可用探針、火柴頭、針柄按壓,有壓痛處即為反應點。

 

亦可用測定耳部皮膚電阻(耳穴探測儀)的方法,其皮膚電阻降低,導電量明顯增高者即為反應點,反應點就是針刺的部位。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脫碘。

 

(3)針刺:根據需要選用0.5寸短柄毫針或用特定之圖釘型撳針。

 

亦可行穴位注射和電針。

 

毫針進針時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進針。

 

進針深度以穿破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

 

穴位注射不透過軟骨,藥液注射在軟骨與皮膚之間。

 

目前臨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壓迫刺激。

 

多數病人針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熱脹感;

 

少數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涼、麻、熱等感覺沿經絡線放射結導,一般有這些感覺者療效較好。

 

(4)留針:毫針一般留針20-30分鐘,慢性病可留針1-2小時或更長,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針。

 

(5)出針: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防止出血。

 

必要時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預防感染。

 

(6)療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休息幾天后,再行下一療程。

 

注意事項(1)嚴密消毒,預防感染。

 

耳廓凍傷和有炎癥的部位禁針。

 

若見針眼發紅,病人又覺耳部脹痛,可能有輕度感染時時,應及時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藥。

 

(2)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禁用。

 

對年老體弱的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針刺前后應適當休息。

 

(3)耳針亦可發生暈針,需注意預防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進針后待耳廓充血發熱后,宜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療效。

 

適應癥耳針適應證很廣,凡針灸適應病癥均可酌情應用,并可用作針刺麻醉。

 

常用于各種痛癥、消化系統病癥、高血壓病、無脈癥、脈管炎、神經衰弱、腮腺炎、落枕、扭傷、痛經、產后宮縮痛、鼻炎、梅尼埃(美尼爾)病、麥粒腫、急性結膜炎、蕁麻疹、慢性肝炎、輸液或輸血反應、帶狀皰疹、暈車、暈船、休克、中暑等。

 

也有用于減肥、戒煙者。

 

禁忌癥耳郭有炎癥或燒傷、凍傷者禁用。

 

妊娠2-5個月或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慎用。

 

妊娠5-9個月者,不采用內生殖器、內分泌、腹、盆腔等穴。

 

常見病治療一、急性胃炎【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取穴】胃、脾、肝、交感、神門。

 

【針刺方法】每次選2~3穴,留針15—30分鐘。

 

二、胃神經官能癥【治則】調經理氣。

 

【取穴】胃、肝、神門、枕小神經。

 

【針刺方法】每次選用2—3穴,留針15~30分鐘,或用蒼耳子壓穴。

 

三、膈肌痙攣【治則】理氣降逆。

 

【取穴】膈、胃、肝。

 

【針刺方法】斜刺0.3寸,強刺激,留針10分鐘。

 

四、胃痙攣【治則】解痙止痛。

 

【取穴】胃、交感、神門。

 

【針刺方法】斜刺0.3寸,強刺激,留針15~30分鐘。

 

五、消化不良【治則】健脾和胃。

 

【取穴】小腸、胃、胰、脾、神門。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或用蒼耳子壓穴。

 

六、慢性腸炎【治則】溫陽健脾。

 

【取穴】大腸、小腸、脾、腎、內分泌。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或用蒼耳子壓穴。

 

七、便秘【治則】順氣行滯。

 

【取穴】大腸、直腸下段、肝。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0—20分鐘,或用蒼耳子壓穴。

 

八、慢性膽囊炎【治則】疏肝利膽。

 

【取穴】膽、肝、內分泌、交感、神門。

 

【針刺方法】斜刺0.3寸,每次取2—3穴,留針20~30分鐘,疼痛發作時用強刺激。

 

九、糖尿病【治則】清利肝膽。

 

【取穴】胰、肝、膽、脾、渴點、饑點、內分泌。

 

【針刺方法】斜刺O.3寸,輕刺激,留針10~20分鐘,或用蒼耳子壓穴。

 

十、支氣管炎【治則】祛風散寒,宣肺化痰。

 

【取穴】支氣管、肺、神門、腎上腺。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

 

十一、哮喘【治則】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取穴】肺、腎、脾、平喘、腎上腺。

 

【針刺方法】斜刺o.3寸,輕刺激,留針15~30分鐘,或用蒼耳子壓穴。

 

十二、傷風感冒【治則】祛風解表。

 

【取穴】內鼻、咽喉、氣管、肺、腎上腺。

 

【針刺方法】每次取2~3穴,兩耳交替,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0~20分鐘。

 

十三、胸脅痛【治則】疏肝理氣。

 

【取穴】交感、心、胸、肝、膽。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

 

十四、高血壓【治則】平肝潛陽。

 

【取穴】降壓溝、交感、心、肝、神門。

 

【針刺方法】降壓溝點刺放血,繼而直刺其余四穴,輕刺激,留針10—20分鐘。

 

若血壓持續高于正常,可用蒼耳子壓穴法。

 

十五、心律失常【治則】養血安神。

 

【取穴】心、交感、神門、皮質下。

 

【針刺方法】斜刺o.3寸,輕刺激,留針15—30分鐘。

 

十六、缺鐵性貧血【治則】健脾益氣養血。

 

【取穴】肝、脾、胃、小腸、內分泌。

 

【針刺方法】車前子壓穴,長時間刺激。

 

十七、冠心病【治則】通陽宣痹。

 

【取穴】心、腎、交感、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

 

【針刺方法】每次選2—3穴,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20~40分鐘。

 

十八、頭痛【治則】祛風散寒。

 

【取穴】枕、額、神門、肺、皮質下。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

 

如頭痛頑固者,強刺激,捻針2分鐘左右,也可在找到有效刺激點后埋針1~7天。

 

若偏頭痛者加太陽穴。

 

十九、失眠【治則】安心神,調肝腎。

 

【取穴】神門、皮質下、心、肝、腎。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15~30分鐘,或在有效刺激點埋針1~7天。

 

二十、頭暈【治則】平肝熄風。

 

【取穴】肝、心、神門、交感、太陽。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15~30分鐘,在肝、太陽穴間歇捻針2~5次。

 

二十一、中暑【治則】清泄暑熱。

 

【取穴】枕、心、腎上腺。

 

【針刺方法】斜刺o.3寸,強刺激,留針5分鐘,重捻針3~5次。

 

二十二、癲癇【治則】鎮驚醒腦。

 

【取穴】神門、心、枕、腎上腺。

 

【針刺方法】斜刺o.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

 

1小時,亦可在有效刺激點埋針l-7天。

 

若突然發作,用強刺激,連續捻針,醒后即起針。

 

二十三、神經性失語【治則】疏經通絡。

 

【取穴】舌、上耳根。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l小時,間歇捻針3—5次,或皮下埋針l-7天。

 

二十四、面肌痙攣【治則】疏導患部經氣。

 

【取穴】面頰部、神門、心、肝。

 

【針刺方法】斜刺O.3寸,強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間歇捻針3—5次,或皮下埋針1—7天。

 

二十五、精神分裂癥【治則】清心通竅,豁痰降濁。

 

【取穴】神門、心、脾、枕、胃。

 

【針刺方法】斜刺O.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l小時,神門、心穴間歇捻針3~5次。

 

亦可在有效刺激點埋針l-7天。

 

二十六、尿頻【治則】補腎壯陽,通利水道。

 

【取穴】膀胱、腎、腎上腺、尿道、睪丸、神門。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30分鐘-l小時,或用蒼耳子壓穴,持續刺激。

 

二十七、輸尿管結石【治則】疏通水道。

 

【取穴】輸尿管、膀胱、腎、交感。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或在有效刺激點埋針1~7天。

 

二十八、前列腺炎【治則】利水培元。

 

【取穴】尿道、外生殖器、腎、肺、內分泌、腎上腺。

 

【針刺方法】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輕刺激,留針30分鐘~l小時,輕捻針3~5次,或用車前子壓穴、長時間刺激。

 

二十九、陽痿、早泄【治則】補腎壯陽。

 

【取穴】腎、腎上腺、外生殖器、內分泌、睪丸、神門。

 

【針刺方法】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輕刺激,留針1—2小時,亦可在有效刺激點皮下埋針。

 

三十、尿潴留、尿失禁【治則】行運下焦,調節膀胱。

 

【取穴】膀胱、尿道、交感、腎、外生殖器、神門。

 

【針刺方法】每次選3—4穴,交替使用,中刺激,留針5一15分鐘,間歇捻針3~5次。

 

三十一、急性扁桃體炎【治則】清熱利咽。

 

【取穴】扁桃體、咽喉。

 

【針刺方法】斜刺0.3寸,強刺激,留針5-15分鐘,間歇捻針3—5次。

 

三十二、急性乳腺炎【治則】通利乳道,清泄熱毒。

 

【取穴】乳腺、胸、枕、內分泌。

 

【針刺方法】斜刺O.3寸,中刺激,留針10—20分鐘,乳腺、胸穴間歇捻針3—5次。

 

三十三、痛經【治則】疏通胞宮經氣。

 

【取穴】子宮、卵巢、交感、內分泌、腎、肝、神門。

 

【針刺方法】每次選3~4穴,交替使用,強刺激,留針15~30分鐘,間歇捻針5次。

 

三十四、月經不調【治則】調節沖任。

 

【取穴】卵巢、腎、內分泌、子宮。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15—30分鐘,輕捻針1~3次,或車前子壓穴長時間刺激。

 

三十五、子宮脫垂【治則】補氣升提。

 

【取穴】子宮、外生殖器、腎、腎上腺。

 

【針刺方法】斜刺0.3寸,輕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輕捻針3—5次。

 

或在有效刺激點皮下埋針1~7天。

 

三十六、牙痛【治則】疏通患部經氣。

 

【取穴】牙痛點、神門、胃。

 

【針刺方法】斜刺0.3寸,強刺激,間歇捻針,疼痛緩解后即起針。

 

三十七、耳鳴【治則】育陰潛陽,疏導耳部經氣。

 

【取穴】腎、腎上腺、枕、內耳、外耳。

 

【針刺方法】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

 

輕刺激,留針l一2小時。

 

或在有效刺激點皮下埋針l~7天。

 

三十八、過敏性鼻炎【治則】宣肺通鼻竅。

 

【取穴】內鼻、腎上腺、肺、額、交感。

 

【針刺方法】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內鼻、肺穴間歇捻針3~5次。

 

三十九、結膜炎【治則】疏泄風熱。

 

【取穴】肝、眼、目1。

 

【針刺方法】斜刺0.3寸,強刺激,留針5—15分鐘,輕捻針1—3次。

 

四十、青光眼【治則】祛風明目。

 

【取穴】肝、眼、目1、降壓溝。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

 

降壓溝點刺出血,隔2—3天一次。

 

四十一、蕁麻疹【治則】祛風止癢。

 

【取穴】肺、肝、心、上背。

 

【針刺方法】上背穴點刺放血后起針,斜刺肺、肝、心穴0.3寸,中刺激,留針5~15分鐘,輕捻針3次。

 

四十二、頸椎病【治則】疏經通絡。

 

【取穴】頸、枕、肘、腕。

 

【針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針30分鐘~1小時,間歇捻針3~5次。

 

四十三、肩周炎【治則】疏經通絡,滑利關節。

 

【取穴】肩、枕。

 

【針刺方法】疼痛劇烈時,斜刺0.3寸,強刺激,間歇捻針,疼痛緩解后起針。

 

慢性疼痛者用車前子壓穴,或皮下埋針。

 

四十四、急性腰扭傷【治則】活血化瘀,疏經通絡。

 

【取穴】腰椎。

 

【針刺方法】直刺0.3寸,強刺激,間歇捻針,并同時讓病者緩慢做腰部屈伸活動,疼痛緩解后起針。

 

四十五、坐骨神經痛【治則】疏導患部經氣。

 

【取穴】坐骨神經點、膝、踝、腰椎。

 

【針刺方法】直刺O.3寸,中刺激,留針15—30分鐘,間歇捻針3~5次,或皮下埋針1~7天。

 

四十六、踝關節扭傷【治則】活血止痛。

 

【取穴】踝。

 

【針刺方法】直刺0.3寸,強刺激,間歇捻針,并同時活動踝關節。

 

引用:http://big5.wiki8.com/erzhenliaofa_1634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5 09:56 , Processed in 0.09179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