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督脈】
拼音
dūmài
督脈·奇經八脈之一
督脈,奇經八脈之一,共有28穴。
分布于人體后正中線,起于長強,止于齦交。
本經腧穴主治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神志病。
有少數腧穴有瀉熱作用。
出《素問·骨空論》。
其循行路線,起始于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于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
前后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系心、腎、腦。
在背后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
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脈經穴道督脈二十八穴始于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肉縫間。
奇經督脈經筋圖督脈循行分布《靈樞·營氣》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靈樞·本輸》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
少陰上股內后廉。
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本經穴]長強(絡,足少陰會),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后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會)。
[交會穴]會陰(會任脈、沖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會足太陽)。
此外,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后溪通于督脈。
【語譯】1.足厥陰肝經……上行沿著喉嚨進入喉頭鼻咽部,到達鼻后孔;
另一支上向額部(神庭),沿頭頂正中(百會),下向后頂中(風府),沿著脊柱(大椎)進入骶部(長強),這就是督脈。
2.頸中央的脈是督脈。
其穴名風府。
3.督脈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系陰部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
由此分出絡脈,分布于陰部,會合于肛門之間(會陰),繞向肛門之后,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長強),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會陽)。
足少陰經從股內后緣上行,貫通脊柱(長強),而連屬腎臟。
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于目內眥(睛明),上行至額,交會于巔頂(百會),入絡于腦;
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風門),抵達腰中,入循脊里,絡于腎臟(腎俞)。
在男子,則沿陰莖下至肛門,與女子相仿。
督脈另一支從小腹直上(同任脈),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于喉嚨,上至下頜部環繞唇口,向上聯絡兩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督脈,起始于軀干最下部的長強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
【參考】《奇經八脈考》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
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后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
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
上啞門,會陽維;
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
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
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
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
凡三十一穴。
據以上有關記載,督脈的路線,以行于腦脊正中者為主干,旁行者為分支。
脈氣起于小腹內(腎下、胞中),與沖脈、任脈同源,出于會陰部。
督脈從尾骶沿脊內上行,到項后風府穴進入腦內,聯絡腦,其外從頭頂正中經前額到鼻柱下端,至齦交穴止。
這一主干,在營氣運行時從上而下,即由足厥陰肝經分支上頭頂接通督脈,沿腦脊下行,后接任脈。
督脈旁支,上部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行,從目內眥上行,交巔頂,絡腦,下項,挾脊,于腰中絡腎;
下部與足少陰腎經同行,以肛門后尾骶部貫脊屬腎。
督脈在陰部散絡陰器或陰莖,下合于肛門,在肛門后尾骶部與足太陽、足少陰會合。
前行者與任脈相同,從少腹直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
其絡脈,從長強挾脊上項,散布頭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陽。
--可知督脈與足太陽關系最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兩旁,同聯系腎與腦。
其次為與足少陰和任脈相聯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陰部、胞宮、腎、心相關聯。
從督脈的循行分布部位認識其功能,首先是“總督諸陽”,或稱為“陽脈之海”和“陽脈之都綱”。
諸陽經通過陽維會合于督脈,在督脈上有受各陽經所會的穴,又入會于足太陽經的穴,均說明這種關系。
其次是溝通陰陽、總攝諸經,或稱“督領經脈之海”。
督脈旁通足太陽、足少陰,與沖、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脈,即說明這種關系。
對此,滑伯仁曾說:“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
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督脈作為“陽脈之海”和“督領經脈之海”以見其功能之大,從“四海”的劃分又歸屬于“腦為髓海”。
督脈循行路線:起于腎中下至胞中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至尻貫脊上腦后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于人中與任脈交奇經督脈經別循行路徑圖疾病癥候督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絡脈病)。
《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頭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脈經》: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疾,小人風癇疾。
據以上記載,督脈的病候,主要是關于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見癥,如頭風、頭痛、項強、頭重、腦轉、耳鳴、眩暈、眼花、嗜睡、癲狂、癇疾、腰脊強痛、俯仰不利、肢體痠軟,后人所載還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不語等。
經外穴別名·督脈
《備急千金要方》:“卒癲,……又灸督脈三十壯,三極,穴在直鼻中上入發際。”
即發際穴。
見該條。
引用:http://big5.wiki8.com/dumai_16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