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地倉】
拼音
dìcāng
英文參考
dicang(ST4)
概述
地倉,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別名會維、胃維。
屬足陽明胃經。
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并有面動、靜脈。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齒痛,頰腫,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沿皮刺0.5-1寸。
艾條灸3-5分鐘。
標準定位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取法
正坐或仰臥,眼向前平視,于瞳孔垂線與口角水平線之交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
地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
有面動、靜脈。
分布著面神經分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
皮膚由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雙重支配。
因針橫向外刺,所以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口角外側的口輪匝肌,該部肌質則由降口角肌、頰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纖維交錯。
在面神經外側,針行經笑肌和頰肌之間,再入咬肌。
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則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特異性
蹺脈、手、足陽明之交會穴。
功用
祛風止痛,舒筋活絡。
主治病癥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其它:口角炎,小兒流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脹痛;
2.治面癱時向頰車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面部,有時出現口角牽掣感。
灸法:溫針灸3~5壯。
配伍
地倉配頰車、巨髎、合谷,有祛風通絡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緩不收,齒痛。
地倉配頰車、承漿、合谷,有通氣滯利機關的作用,主治口噤不開。
文獻摘要
《銅人》: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項強不得回顧。
研究進展
單純性流涎地倉透頰車,治療小兒單純流涎(不包括其他口腔疾病直起的流涎),有較好效果。
面癱針刺地倉透頰車,用電針,效果均好。
引用:http://big5.wiki8.com/dicang_16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