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大椎】
拼音
dàzhuī
英文參考
dazhui(DU14)
概述
大椎,經穴名。
出《素問·氣府論》。
《肘后備急方》作大槌。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大顀。
別名百勞、上杼。
屬督脈。
三陽、督脈之會。
在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及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
頸橫動脈分支。
主治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脊背強急,項強;
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向上斜刺0.5-1寸。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俯伏坐位。
大椎當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頭,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大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淺層主要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棘突間皮下靜脈叢。
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八頸神經后支的分支。
功用
清熱解表、截虐止癇
主治病癥
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
瘧疾,風疹,癲狂,小兒驚風,黃疸。
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痹后遺癥,小兒舞蹈病。
刺灸法
斜刺0.5~1寸;
可灸。
配伍
大椎配腰俞,有通督行氣,清熱截瘧的作用,主治瘧疾。
大椎配合谷、中沖,有解表瀉熱的作用,主治傷寒發熱,頭昏。
大椎配長強,有通調督脈的作用,主治脊背強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三陽、督脈之會。
《圖翼》: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千金方》: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
從頭項發者,于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
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
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普濟》:灸以年為壯。
研究進展
感冒取大椎穴,行散刺再拔罐。
另可用隔姜灸大椎3~5壯,或艾條灸20分鐘,每日2~3次。
蕁麻疹取大椎穴,行強刺激,留針5分鐘。
痤瘡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數下,然后拔火罐,以出血為度。
灸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
灸小白鼠大椎穴,對實體瘤和腹水癌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可延長小白鼠的存活期,使腫瘤細胞受到抑制。
引用:http://big5.wiki8.com/dazhui_17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