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05:2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

 

拼音

 

xìngbìngxiàngguānxìngwèichángdàogǎnrǎn

 

疾病代碼ICD:K63.8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sexuallytransmissibleintestinalinfection)是指通過性接觸傳播,由細菌、原生動物及病毒感染或機會感染引起的一類胃腸道疾病。

 

它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由性接觸直接傳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胃腸道感染;

 

另一方面是感染性疾病后,機體抵抗力下降所致消化道機會性感染。

 

腹瀉是艾滋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性傳播的感染性腹瀉表現為腹瀉,可伴腹痛或腹脹;

 

細菌性感染可急性起病,出現發熱、惡心及腹瀉癥狀。

 

淋病多數口咽淋病無臨床癥狀,僅少數出現咽喉痛,患者可發生化膿性扁桃體炎、口腔炎、舌及頰黏膜潰瘍;

 

直腸淋病無特異癥狀,部分患者有直腸燒灼感、肛門瘙癢、血便或黏液便、甚至有腹瀉。

 

梅毒口腔病變最常見于唇部,亦可見于舌、口腔黏膜及扁桃體,表現為無痛性圓形潰瘍性病變,即下疳。

 

可出現腹痛、不伴惡心的嘔吐及非厭食性消瘦。

 

疾病描述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sexuallytransmissibleintestinalinfection)是指通過性接觸傳播,由細菌、原生動物及病毒感染或機會感染引起的一類胃腸道疾病。

 

它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由性接觸直接傳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胃腸道感染;

 

另一方面是感染性疾病后,機體抵抗力下降所致消化道機會性感染。

 

癥狀體征根據致病原因不同,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有各種表現。

 

1.艾滋病的消化道表現腹瀉是艾滋病的主要表現之一,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熱帶地區。

 

小腸性腹瀉呈水樣便,主要見于并發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等孢子球蟲、小孢子蟲感染者。

 

其中隱孢子蟲感染所致的腹瀉易持續較長時間而轉為慢性過程。

 

結腸性腹瀉呈黏液或膿血便,主要見于并發阿米巴腸病、菌痢和巨細胞病毒性腸炎。

 

鳥型分支科菌感染,病變多在小腸和直腸,表現為發熱、腹瀉和消瘦;

 

亦有表現為Whipple綜合征者,男性多見,呈間歇性腹瀉,糞便呈泡沫狀,量多,惡臭,偶有游走性關節痛、紫癜、淋巴結腫大及多發性漿膜炎,抗結核藥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緩解癥狀。

 

腸道真菌性炎癥腹瀉頻繁,大便常呈菜綠色、黏液膠凍狀,涂片或培養可找到真菌,抗真菌治療可暫時緩解癥狀。

 

2.性傳播的感染性腹瀉原蟲感染者胃腸道癥狀無特異性,表現為腹瀉,可伴腹痛或腹脹;

 

細菌性感染可急性起病,出現發熱、惡心及腹瀉癥狀。

 

3.淋病多數口咽淋病無臨床癥狀,僅少數出現咽喉痛,患者可發生化膿性扁桃體炎、口腔炎、舌及頰黏膜潰瘍;

 

直腸淋病無特異癥狀,部分患者有直腸燒灼感、肛門瘙癢、血便或黏液便、甚至有腹瀉。

 

4.梅毒口腔病變最常見于唇部,亦可見于舌、口腔黏膜及扁桃體,表現為無痛性圓形潰瘍性病變,即下疳。

 

此外,肛門直腸也可見下疳。

 

經2~4周后,原發病灶可自愈。

 

此后3周~3個月則會發生二期梅毒,胃黏膜可廣泛受累,臨床上可出現腹痛、不伴惡心的嘔吐及非厭食性消瘦。

 

5.病毒性感染常見者為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及肝炎病毒感染。

 

Ⅰ型單純皰疹病毒主要累及口腔,表現為吞咽痛、厭食及發熱等。

 

Ⅱ型單純皰疹病毒主要累及肛門,可表現為肛門直腸疼痛伴分泌物,也可出現腹瀉或便秘。

 

與腸黏膜表面接觸的性行為可傳播多種病毒,包括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在男性同性戀中發病較高,乙型和丙型肝炎可通過各種性行為傳播。

 

疾病病因引起性病的病原體包括淋球菌、梅毒螺旋體、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肝炎病毒、支原體及衣原體等。

 

女性直腸淋病可來源于自身泌尿生殖道,通過灌腸或肛溫計感染或直接從陰道傳播,但絕大多數直腸淋病由肛交感染。

 

梅毒螺旋體、HIV、肝炎病毒所致胃腸道癥狀主要繼發于性病本身。

 

口肛接觸者可互相傳播沙門菌、志賀菌、腸道阿米巴病、鏈球菌或空腸彎曲菌等,引起消化道癥狀。

 

病理生理推測AIDS的可能發病機制是:當某一個體被HIV感染后,在感染初期,機體對HIV產生了極好的免疫反應,高毒力、高表達HIV克隆被抑制或清除,且由于感染的細胞數量尚少,因而沒有造成CD4 T細胞數量的明顯變化。

 

但隱藏在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內的HIV變異株和整合的前病毒未受到免疫攻擊而潛伏下來。

 

在以后的某一時候,由于某些因素激活這些細胞后,潛伏在細胞內的HIV以及前病毒開始轉錄和復制,不斷產生較高毒力的HIV變異株,在上述致CD4 T細胞減少的機制參與下,使CD4 T細胞迅速減少及耗竭,導致整個免疫系統崩潰,感染者迅速發展成AIDS患者。

 

診斷檢查

 

診斷結合消化系統癥狀與體征,詳細詢問性行為方式,有利于臨床判斷及選擇相應的實驗室檢查。

 

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eysyndrome)的診斷應結合病史、體檢及實驗室資料綜合分析。

 

實驗室檢查1.HIV病原學檢查。

 

2.免疫缺陷實驗診斷。

 

3.機會感染的病原學診斷。

 

臨床懷疑性傳播的感染性腹瀉,應檢查糞便常規、寄生蟲及糞便培養。

 

對于直腸炎患者,應取肛門分泌物或經直腸鏡取樣進行淋球菌、單純皰疹病毒、支原體或衣原體分離培養。

 

血清學實驗可用于梅毒、衣原體和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根據消化系癥狀與體征的提示,相應采用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超聲波檢查及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實驗診斷技術,對消化系感染部位或性質及腫瘤的診斷均有實際意義。

 

鑒別診斷1.克羅恩病本病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尤其當X線顯示黏膜有水腫、腸壁增厚表現為回腸結腸炎者,應與克羅恩病進行鑒別。

 

周圍血嗜酸性細胞增多則提示嗜酸性胃腸炎,發熱、膿血便、腸道有瘺管、狹窄的存在或腸炎性疾病的繼發表現(口炎、關節炎等)則提示為克羅恩病(參見炎癥性腸病)。

 

2.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除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外,還伴有多系統多器官受累,如心、腦、腎、肺及皮膚,也可累及胃腸道,出現廣泛的胃腸道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本病病程短,預后差。

 

因此,如有明顯的胃腸道以外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應考慮本綜合征。

 

3.放射性腸炎直腸的慢性病變除潰瘍與糜爛外,殘存腺體增生,杯狀細胞大而增多,可引起黏液便和血便。

 

晚期可發生癌變,但不多見。

 

治療方案1.艾滋病的治療(1)病毒治療:齊多夫定(zidovudin)200mg,3次/d或300mg,2次/d。

 

去羥肌苷(didanosine)125~200mg,2次/d,體重>60kg,400mg,1次/d,體重<60kg,300mg,1次/d。

 

司坦夫定(stavudine)40mg,2次/d,體重<60kg,30mg,2次/d。

 

拉米夫定(1amivudine)150mg,2次/d。

 

(2)抗感染的治療:沙門菌、志賀菌的治療:環丙沙星500mg,2次/d,7天;

 

或氧氟沙星200mg,2次/d,5天;

 

或頭孢曲松(頭孢三嗪)1g靜注或肌注,1次/d,5天。

 

空腸彎曲菌:紅霉素500mg,3次/d,5天。

 

蘭氏賈第鞭毛蟲:甲硝唑500mg,3次/d,共5天。

 

溶組織阿米巴:甲硝唑500mg3次/d,共7天。

 

貝氏等孢子蟲:MX-SMX,2片,4次/d,7天。

 

糞類圓線蟲:噻苯噠嗪25mg/kg,3次/d,3~5天。

 

隱孢子蟲:巴龍霉素500mg,4次/d或阿奇霉素1200mg/d直到腹瀉停止。

 

(3)對癥及支持治療:如果腹瀉脫水,給予0RS液,或腸外營養,補充電解質;

 

每次大便不成形可服用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1~2袋,3次/d,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需服用其他藥90min后再服用。

 

2.淋病口咽及直腸淋病對抗生素常產生耐藥,一般可采用頭孢曲松250mg,肌內注射1次 多西環素100mg,口服3次/d,療程為1周。

 

如果患者因過敏反應或妊娠而不能用四環素類,可改用紅霉素500mg,口服4次/d,連用1周。

 

3.梅毒一期梅毒推薦的治療方案為:苯唑西林240萬U,肌內注射,連用7天;

 

對青霉素過敏的非妊娠患者,可用多西環素100mg,口服2次/d,連續使用14天;

 

妊娠患者可使用紅霉素500mg,口服4次/d,連續使用15天,總量達30g。

 

中晚期梅毒的治療:苯唑西林240萬U,肌內注射,1次/d,周末再靜脈注射1次,連續使用3周;

 

也可使用多西環素或紅霉素,連續使用30天,總量至60g。

 

4.衣原體急性沙眼衣原體感染,首選阿奇霉素lg,口服1次/d或苯唑西林100mg,口服2次/d,連用7天;

 

另一方案是用氧氟沙星300mg,口服2次/d,連用7天。

 

對妊娠期婦女,推薦使用紅霉素500mg,口服4次/d,連續使用7天;

 

或氨芐西林500mg,口服3次/d,連續使用10天。

 

對性病性淋巴肉芽腫患者,推薦使用苯唑西林或米諾環素100mg,2次/d;

 

或者四環素500mg,4次/d,均連續使用3周。

 

5.單純皰疹的治療肛門皰疹常為繼發感染,治愈所需時間較原發灶長。

 

常用藥物為阿昔洛韋800mg/次,口服3次/d,連用7~10天。

 

嚴重患者需住院治療,阿昔洛韋5mg/kg,靜注每8小時1次,連用7天。

 

并發癥食管炎或食管潰瘍可引起吞咽痛和胸骨后不適感,食管潰瘍還可同時并發出血。

 

結腸炎者可引起水樣腹瀉,若同時合并潰瘍,則有發生腸穿孔的危險。

 

發生在胃腸道的細菌性感染中,可引起嚴重吸收不良和慢性腹瀉,少數可誘發反復的菌血癥。

 

預后及預防

 

預后AIDS病人出現消化道表現者預后差,尤其是KS侵及消化道。

 

主要的直接致死原因并非KS,而是由于合并各種機會感染。

 

Scott等的資料顯示,AIDS病人伴發KS,如無消化道受累,2年存活率為88%,一旦出現消化道損害則降為11%。

 

預防首先應阻斷血源性傳染途徑,嚴格禁止高危人群獻血,嚴禁應用國外進口凍干血漿人體清蛋白等血制品。

 

普及AIDS的知識,防止其主要的性傳播途徑。

 

積極地研制有效的AIDS疫苗,對避免AIDS的傳染將起到重要作用。

 

流行病學自1981年在美國報告首例AIDS患者后,截至2003年底全球已有19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

 

估計全球累計已有6900萬人以上感染了HIV,已有約2700萬人死于艾滋病。

 

男女比例已接近1∶1。

 

回顧性調查發現,在保存的非洲中部國家1959年的血清中檢測到本病病毒的抗體,20世紀70年代末已有本病發生。

 

目前全球艾滋病的流行仍以非洲為主,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如博茨瓦那最為嚴重。

 

昔日歐、美等發達國家的HIV感染率已趨于下降,而亞洲地區的感染率和發病率近年迅速增加。

 

多數HIV感染者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流行較嚴重。

 

專家估計,全球艾滋病的重災區有可能從非洲轉向亞洲。

 

約3/4以上的艾滋病患者可出現消化系統病變,波及胃腸道的各個部分。

 

特別提示斷血源性傳染途徑,嚴格禁止高危人群獻血,嚴禁應用國外進口凍干血漿人體清蛋白等血制品。

 

普及AIDS的知識,防止其主要的性傳播途徑。

 

積極地研制有效的AIDS疫苗,對避免AIDS的傳染將起到重要作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ngbingxi ... angdaoganran_3601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2: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