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食管蹼和食管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05:2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食管蹼和食管環

 

拼音

 

shíguǎnpǔhéshíguǎnhuán

 

疾病代碼ICD:Q39.4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食管蹼是由食管腔內僅由黏膜和黏膜下層構成的薄(2~3mm)而脆的蹼狀隔膜,可見于食管的任何部位。

 

食管環常指由食管黏膜層和肌層所組成的一層厚而韌的狹窄環。

 

上食管蹼患者主要表現為間歇性吞咽困難,食物滯留上胸部感。

 

中食管蹼多數無癥狀,下食管蹼的臨床特點與下食管環相似。

 

間歇性吞咽困難是下食管環的主要癥狀。

 

疾病描述食管蹼(oesophagealweb)和食管環(esophagealring)易與食管肌肉收縮和狹窄相混淆。

 

嚴格講,食管蹼是由食管腔內僅由黏膜和黏膜下層構成的薄(2~3mm)而脆的蹼狀隔膜,可見于食管的任何部位。

 

食管環常指由食管黏膜層和肌層所組成的一層厚而韌的狹窄環。

 

兩者X線表現難以區分,因此應依據癥狀、體征、X線征象、食管測壓及內鏡下活檢等鑒別食管蹼和環。

 

癥狀體征上食管蹼患者進流食飲食一般無癥狀,多數是在吃硬食時出現,主要表現為間歇性吞咽困難,食物滯留上胸部感。

 

Plummer-Vinson綜合征常有消瘦,蒼白,時而發紅,舌質紅而光滑,舌乳頭消失,多數缺齒或完全無牙、口角皸裂、匙狀指、脾大,甚至巨脾,再有吞咽困難表現,則可明確診斷。

 

中食管蹼多數無癥狀,若5~11個月以上的嬰兒間歇性嘔吐或突發食管梗阻,應考慮到先天性中食管蹼。

 

成年人發生中食管蹼的原因不明,表現為吞咽較硬的食物時發生間歇性咽下困難,有食物停滯在胸骨后的感覺。

 

下食管蹼的臨床特點與下食管環相似。

 

間歇性吞咽困難是下食管環的主要癥狀。

 

匆忙進食時,患者有食團堵塞食管而不能咽下的感覺,此時患者試圖通過將食物吐出或飲水沖下食團等方法,借以緩解癥狀。

 

如此若能奏效,患者將從中吸取教訓,為避免因匆忙進食導致咽下困難的疾苦,而在往后的進食過程中細嚼慢咽,數周乃至數月不再出現類似癥狀。

 

因下食管環可防止胃酸反流,病人也無燒心癥狀,但當反復擴張治療后,雖吞咽困難可消失,可抗反流屏障卻遭破壞,從而可出現反流性食管炎。

 

Eastridge(1984)發現88例下食管環病人均存在滑動性食管裂孔疝,此時也可出現反流癥狀。

 

食管梗阻為其并發癥之一,如反復發作,引起食管擴張,可導致自發性食管破裂。

 

疾病病因食管蹼可能是由胚胎期內食管發育過程中形成空泡,空泡融合不全,遺留下部分或完全的黏膜環狀膈膜;

 

也有人認為是在食管發育過程中,取代絨毛柱狀細胞的鱗狀上皮過度生長所致。

 

食管肌環是因胚胎期的食管肌層形成過程中,中胚葉成分過度增生而造成食管狹窄。

 

病理生理食管蹼和食管環形態學上分別屬于黏膜環和肌環。

 

黏膜環是由結締組織、黏膜和血管構成,表面覆蓋一層鱗柱狀上皮;

 

肌環則由增厚的環狀肌束所組成,可有數量不等的炎癥細胞。

 

兩者可把食管和胃分隔開來,可防止酸性胃液反流。

 

另外,由炎癥性膈膜所構成的環,在后期可經纖維化,出現輪狀狹窄,形成稱為第3種纖維環的結構而有別于上述的食管蹼和環。

 

按照蹼和環在食管所處位置,分為上、中、下食管蹼和下食管環。

 

1.上食管蹼系食管黏膜形成的蹼狀隔膜,有其獨特的解剖和性別特征。

 

90%為女性,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嬰兒有個案報道,很可能是先天性的原因,也可能與缺鐵性貧血有關。

 

主要癥狀是缺鐵性貧血和吞咽困難。

 

本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該地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凡有吞咽困難者,約15%有上食管蹼,這種缺鐵性吞咽困難又稱Plummer-Vinson綜合征或Pattersen-Kelley綜合征。

 

多數學者認為缺鐵是本病的基本因素,造成食管上皮層改變而出現吞咽困難,臨床上采用鐵劑治療可使吞咽困難得到緩解。

 

但食管蹼、缺鐵、吞咽困難三者也可能不相關。

 

2.中食管蹼是由正常或炎性上皮組成的黏膜隔膜。

 

較罕見,男女均可發病,成人多于嬰兒。

 

多數病人無癥狀。

 

3.下食管蹼也是一種厚約1~2mm的黏膜隔膜,常位于食管鱗柱狀上皮交界處上方2cm,表面覆蓋以一層可呈角化的鱗狀上皮,黏膜下有少許炎性細胞。

 

4.下食管環位于食管和胃黏膜交界處的鱗柱狀上皮環,也是由黏膜或肌性隔膜構成的收縮環(Schatzki環)。

 

當食管管腔內徑小于20mm時,就有可能出現吞咽困難。

 

當管徑等于或小于13mm時,肯定發生咽下困難,稱為癥狀性下食管環。

 

診斷檢查

 

診斷如疑有上食管蹼需依靠X線檢查。

 

在上食管側位前壁可發現偏心性、不足2mm寬的蹼。

 

1個以上者罕見。

 

內鏡檢查的蹼像是一光滑、有色的有偏心開口的隔膜狀孔,位于環咽肌水平以下,薄膜狀蹼有的薄得未能被檢查者所發現。

 

罕見能阻礙食物通過的粗硬的蹼。

 

因大約70%口腔癌病人有較長時間的Plummer-Vinson綜合征的病史,必要時需進行內鏡下食管蹼的細胞刷或活檢,以除外炎癥狹窄或癌。

 

此外,Plummer-Vinson綜合征患者約30%~50%并發惡性貧血、萎縮性胃炎、黏液性水腫,部分病人血中還可檢出甲狀腺或胃壁細胞抗體,易于與其他蹼、環鑒別。

 

中食管蹼不像前者,無明顯性別差異,且多無癥狀,即使有之,其惟一癥狀是吞咽困難,有時僅于X線檢查時發現一層薄(厚1~2mm)的鋇劑充盈缺損,在蹼的上下方食管呈同等程度擴張。

 

下食管蹼的X線特征既不同于中食管蹼也不同于下食管環,蹼的近端(頭端)呈食管對稱性膨大,遠端(食管前庭區)呈現雙凹面。

 

病人采取側臥位作Valsalva動作時攝片,可使下食管環上下的食管腔擴張,易于顯示食管環,從而定位、并測量環的直徑。

 

它的特征與下食管蹼相反,在環的近端呈雙凹面,遠端與胃相鄰。

 

食管鏡檢時,先充氣把食管下段完全膨脹起來,食管才清晰可見,盲視下活檢以除外食管炎、食管癌等疾病。

 

實驗室檢查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其他輔助檢查如疑有上食管蹼需依靠X線檢查。

 

在上食管側位前壁可發現偏心性、不足2mm寬的蹼。

 

1個以上者罕見。

 

內鏡檢查的蹼像是一光滑、有色的有偏心開口的隔膜狀孔,位于環咽肌水平以下,薄膜狀蹼有的薄得未能被檢查者所發現。

 

罕見能阻礙食物通過的粗硬的蹼。

 

因大約70%口腔癌病人有較長時間的Plummer-Vinson綜合征的病史,必要時需進行內鏡下食管蹼的細胞刷或活檢,以除外炎癥狹窄或癌。

 

中食管蹼不像前者,無明顯性別差異,且多無癥狀,即使有之,其惟一癥狀是吞咽困難,有時僅于X線檢查時發現一層薄(厚1~2mm)的鋇劑充盈缺損,在蹼的上下方食管呈同等程度擴張。

 

下食管蹼的X線特征既不同于中食管蹼也不同于下食管環,蹼的近端(頭端)呈食管對稱性膨大,遠端(食管前庭區)呈現雙凹面。

 

病人采取側臥位作Valsalva動作時攝片,可使下食管環上下的食管腔擴張,易于顯示食管環,從而定位、并測量環的直徑。

 

它的特征與下食管蹼相反,在環的近端呈雙凹面,遠端與胃相鄰。

 

食管鏡檢時,先充氣把食管下段完全膨脹起來,食管才清晰可見,直視下活檢以除外食管炎、食管癌等疾病。

 

治療方案正確的進食方法比應用解痙藥更為有效。

 

進食時細嚼慢咽,避免緊張、激動。

 

Plummer-Vinson綜合征首要措施是治療貧血,積極給予鐵劑治療。

 

待血紅蛋白上升后,吞咽困難可消失。

 

少數大而厚的食管蹼,單純補鐵吞咽困難不緩解時,可用內鏡電灼治療或用Hurst擴張器擴張。

 

中食管蹼多無癥狀,并且預后較好,常不需治療。

 

一旦發生癥狀可試用探條擴張或內鏡下取出食管嵌塞食團或內鏡下切除蹼。

 

下食管蹼、環治療相同,一旦出現急性食管梗阻,緊急內鏡下取出或將食團推下,即可解除梗阻。

 

必要時采用擴張療法常能奏效。

 

如環形纖維環致輪狀狹窄,可外科切除。

 

由于狹窄環可造成食管縮短繼而形成疝,因此,無論裂孔疝于其是因是果,在切除環時,均還需修補食管裂孔疝。

 

總之,治療的目的是斷裂環部,解除梗阻及并存的反流。

 

并發癥食管梗阻為其并發癥之一,如反復發作,引起食管擴張,可導致食管自發性破裂。

 

流行病學自從1953年報道下食管環是造成吞咽困難原因之一以后,才引起了人們關注,不論有無癥狀的人群中,本病發現日益增多。

 

發生的頻度,取決于X線檢查是否仔細和是否熟練,當食管充鋇時,其擴張要超出環的寬度,否則看不出環所造成的狹窄,國外統計,約6%~14%可見到下食管環,其中僅有1/3為癥狀性下食管環。

 

男女均有發現,但癥狀性下食管環以男性居多。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特別提示本病無特殊預防方式,早期治療。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iguanpuheshiguanhuan_3609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2:1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