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急性細菌性膀胱炎】
拼音
jíxìngxìjun1xìngbǎngguāngyán
疾病分類普通外科
疾病概述膀胱炎是一種常見的尿路感染性疾病,因細菌感染而引起。
其致病菌多數為大腸桿菌。
通常多發生于女性,因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門,大腸桿菌易侵人。
膀胱炎最典型的癥狀是即尿頻、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膿尿,少數病人可有腰痛、發熱(通常不超過38℃)。
查血象,白細胞數通常無明顯增加。
膀胱炎易發生于性交后、月經期后及尿道、婦科器械檢查后。
男性很少罹患該病。
但也不可以忽視男性膀胱炎。
男性若有尿路梗阻如前列腺肥大或膀胱結石、異物等也易患膀胱炎。
治療膀胱炎宜采用抗生素藥物,并須及早治療,以免轉變為慢性。
同時,還需作泌尿系統全面檢查,這些檢查包括作膀胱鏡檢查及靜脈腎盂照像檢查。
一旦查出了潛在性的疾病,就應針對潛在疾病來加以治療。
預防方法很簡單:1.多喝開水。
2.便后由前往后抹凈,使肛門附近細菌不致經由尿道進入膀胱。
3.保持局部衛生干凈。
4.避免碰觸公共衛生用具。
若能注意上述數項,就可減少發生膀胱炎的麻煩。
癥狀體征發病突然,有尿痛、尿頻、尿急,嚴重者數分鐘排尿一次,且不分晝夜。
排空后仍感到尿未排盡。
常見終末血尿.有時為全血尿,甚至有血塊排出。
可有急迫性尿失禁。
全身癥狀不明顯,體溫正常或僅有低熱,當并發急性腎盂腎炎或前列腺炎、附睪炎時才有高熱。
在女性常與經期、性交有關。
男性如有慢性前列腺炎,可在性交或飲酒后誘發膀胱炎。
病理生理淺表膀胱炎癥多見,病變僅累及粘膜、粘膜下層,可見粘膜充血、水腫、片狀出血斑、淺表潰瘍或膿苔覆蓋。
炎癥以尿道內口及膀胱三角最明顯。
顯微鏡下見多數白細胞浸潤。
炎癥有自愈傾向,愈合后不遺留痕跡:若治療不徹底或有異物、殘余尿、上尿路感染等情況,炎癥可轉為慢性。
診斷檢查恥骨上膀胱區可有壓痛,但無腰部壓痛。
在男性,可發現并發的附睪炎,檢查附睪有壓痛;
如有尿道炎,可有尿道膿性分泌物。
男病人還應注意有無前列腺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
在女性應注意有無陰道炎、尿道炎、膀胱脫垂或憩室,檢查有無處女膜及尿道口畸形,尿道旁腺感染積膿。
實驗室檢查,尿液中白細胞增多,也可有紅細胞。
除尿細菌培養外,還應作菌落計數和藥物敏感試驗,典型病例常獲得陽性結果。
腎功能一般不受影響。
在急性感染期禁忌作膀胱鏡檢查及尿道擴張。
尿道有分泌物應作涂片細菌學檢查。
膀胱炎必須與其他以排尿改變為主要癥狀的疾病鑒別,包括陰道炎、性傳播性尿道炎等。
陰道炎有排尿刺激癥狀伴陰道刺激癥狀,常有陰道分泌物排出且惡臭。
尿道炎有尿頻、尿急,但不如膀胱炎明顯.有尿痛,無畏寒、發熱,有尿道膿性分泌物,常見病原菌為淋球菌、衣原體、支原體、單純皰疹病毒和滴蟲等。
治療方案多飲水,口服碳酸氫鈉堿化尿液,減少對尿路的刺激。
并可用顛茄、阿托品、地西泮。
膀胱區熱敷、熱水坐浴等解除膀胱痙攣。
抗菌藥物應用,選用復方磺胺甲惡唑、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藥物。
近年,對于女性無并發癥的單純性膀胱炎,可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采用3日療法,療效與7日療程相似且副作用少、費用低。
絕經期后婦女經常會發生尿路感染。
并易重新感染。
雌激素的缺乏引起陰道內乳酸桿菌減少和致病菌的繁殖增加常是感染的重要因素。
雌激素替代療法以維持正常的陰道內環境,增加乳酸桿菌并清除致病菌,可以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
特別提示預防:1、多喝水,以增加排尿,可預防甚至治療感染的狀況。
2、洗熱水浴,可減輕疼痛。
3、服用阿司匹林等消炎藥,能減輕發炎引起的灼熱感。
4、服用維他命C,可以酸化尿液,干擾細菌生長。
5、排便后,由前向后擦拭肛門,可預防感染復發。
6、注重個人衛生,穿著棉質內衣褲,較容易保持干爽潔凈,但勿清潔過度。
7、性交前上廁所,以免細胞藉由性交被帶入膀胱;
性交后上廁所,可將女性尿道口的細菌送入膀胱,再由尿液送出。
8、考慮不使用子宮套避孕器,因子宮套避孕器容易引起復發性膀胱感染,若有感染情形,應改以其他方法避孕。
9、膀胱感染患者一旦出現血尿、下半部背及腰窩疼痛、發燒、惡心或嘔吐時,應立即看醫生。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xingxijunxingbangguangyan_37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