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蝶骨嵴腦膜瘤】
拼音
diégǔjínǎomóliú
英文參考
sphenoidridgemeningioma
疾病代碼ICD:M9530/0
疾病分類神經外科
疾病概述蝶骨嵴腦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腦膜瘤,內始自前床突,外抵翼點。
男∶女為1∶1.06。
病人早期可出現腦神經受壓表現,如視力下降等。
疾病描述蝶骨嵴腦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腦膜瘤,內始自前床突,外抵翼點。
蝶骨嵴腦膜瘤占顱內腦膜瘤的第3位,約10.9%,男∶女為1∶1.06。
病人早期可出現腦神經受壓表現,如視力下降等。
癥狀體征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表現取決于腫瘤的部位。
內側型早期癥狀明顯,病人早期可出現腦神經受壓表現,如視力下降等。
如腫瘤向眼眶內或眶上裂侵犯,眼靜脈回流受阻,病人可以有眼球突出等癥狀。
內側型病人還可出現Ⅱ、Ⅳ、Ⅵ及Ⅴ第1支腦神經損害癥狀。
精神癥狀和嗅覺障礙多見于腫瘤向前顱窩生長者,但較少見。
外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癥狀出現較晚,早期僅有頭痛而缺乏定位體征。
一部分病人可以表現為顳葉癲癇發作,如腫瘤侵犯顳骨可出現顴顳部骨質隆起。
上述兩型病人腫瘤生長較大時,均會引起對側肢體肌力減退和顱內壓增高。
疾病病因發病原因不清楚。
病理生理發病機制不是很清楚。
診斷檢查診斷:根據臨床表現,結合CT及MRI,一般可明確做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無特殊表現。
其他輔助檢查:1.CT掃描可見到以蝶骨嵴為中心的球形生長的腫瘤,邊界清楚,經對比增強后腫瘤影明顯增強,如腫瘤壓迫側裂靜脈,腦水腫較顯著。
2.MRI掃描MRI對診斷本病是有意義的。
MRI可以顯示腫瘤與蝶骨翼和眼眶的關系,骨質破壞情況等。
尤其是對內側型的蝶骨嵴腦膜瘤,MRI還可以提供腫瘤與頸內動脈的關系,有時腫瘤將頸內動脈包裹在內,或腫瘤附著在海綿竇上,這些情況對手術切除腫瘤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增強后的MRI圖像更清晰。
3.腦血管造影現在已不用做定位診斷,但它可以提供腫瘤的供血動脈,腫瘤與主要血管的毗鄰關系。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供血動脈主要來自眼動脈分支,如腫瘤向前顱窩發展可見篩前動脈供血,同時可見頸內動脈虹吸彎張開,有時頸內動脈受腫瘤直接侵犯,表現為管壁不規則。
外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頸外動脈分支,如腦膜中動脈,出現典型的放射狀腫瘤血管,腫瘤染色在靜脈期比動脈期更明顯。
因腫瘤壓迫,側位像可見大腦中動脈一般被抬高。
在腦血管造影同時,見到頸外動脈供血者,可同時行血管栓塞,使手術出血減少。
鑒別診斷無特別需要鑒別的疾病。
治療方案全切蝶骨嵴腦膜瘤又不損害病人的神經功能并非易事。
內側型腦膜瘤由于可能侵犯海綿竇和頸內動脈而尤為困難。
無論是內側型或外側型,目前多采用以翼點為中心的額顳入路。
對于直徑大于2.0cm的腫瘤,不要企圖完整切除腫瘤,以免損傷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組織。
在分離腫瘤與大腦中動脈的粘連時應特別小心,對于大腦中動脈的任何分支都應小心將其自腫瘤壁上分離下來,如分離確實困難,可將與動脈粘連的部分瘤壁留下來,盡量不要損傷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以免術后造成嚴重的后果。
內側型腫瘤的深處是頸內動脈和視神經。
多數情況是腫瘤呈球形生長,將頸內動脈向內推移,少數情況是頸內動脈被腫瘤包裹。
前者,腫瘤與頸內動脈和視神經之間有一層蛛網膜相隔。
手術顯微鏡下,包膜內切除腫瘤,使術野空間擴大,再將瘤壁向一方牽拉,可以找到頸內動脈和視神經,小心分離,多能全切腫瘤。
如確有困難,不可勉強。
但如腫瘤將頸內動脈包裹,頸內動脈可呈環狀縮窄,甚至閉塞,此時切除顱內動脈四周的腫瘤確有困難。
侵犯海綿竇的腫瘤,近年已能做到全切除。
分離腫瘤時應注意辨認和保護Ⅲ、Ⅳ、Ⅵ腦神經,對于海綿竇的出血可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明膠海綿),止血紗布,肌肉等材料壓迫止血。
并發癥可能出現一些開顱手術后的并發癥:1.軀體運動功能障礙,牽拉過度或血管痙攣影響運動中樞所致。
2.運動性失語,額葉下部過度牽拉所致。
3.腦神經功能損傷,出血偏盲、失明、眼球運動障礙、三叉神經第1支功能障礙等。
4.腦梗死,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或側裂血管損傷、痙攣所致。
5.丘腦下部損害,術中直接損傷或缺血所致。
一旦發生上述并發癥,應積極給予改善微循環藥物、促神經代謝藥物、能量合劑、脫水藥物以及高壓氧艙和對癥治療等治療措施。
預后及預防預后:外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手術切除困難不大,術后復發和神經功能損害較少見。
內側型腦膜瘤全切多有困難,術后可有Ⅲ、Ⅳ、Ⅵ腦神經功能損害。
另有患者術后可有肢體運動障礙和運動性失語。
對于未能全切的內側型病人,術后可輔以放療,以防復發。
如腫瘤復發可考慮再次手術切除。
預防:無特殊。
流行病學蝶骨嵴腦膜瘤占顱內腦膜瘤的第3位,約10.9%,男∶女為1∶1.06。
引用:http://big5.wiki8.com/diegujinaomoliu_37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