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布氏桿菌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11:1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布氏桿菌病

 

拼音

 

bùshìgǎnjun1bìng

 

英文參考

 

brucellosis

 

疾病別名

 

波浪熱,馬爾他熱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概述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傳染病。

 

又稱馬爾他熱或波狀熱。

 

牛、羊和豬是主要傳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產,人因接觸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

 

潛伏期1~3周,臨床特點是緩慢起病,長期發熱、多汗、虛弱、全身痛和關節痛,急性期癥狀多在3~6月內消退。

 

慢性布氏桿菌病尤為牛型病例,常因眾多含糊主訴誤診為神經衰弱。

 

本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和毒素繁殖成為原發病灶。

 

當大量病原菌沖破淋巴屏障進入血流則成為菌血癥。

 

本病所累及的組織器官很廣泛,但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骨關節系統、神經系統等常見。

 

血和骨髓培養分離到布氏桿菌可確診,血清凝集試驗若效價在1∶100以上亦有輔助診斷意義,布氏桿菌素皮內試驗常用于回顧性診斷。

 

治療首選四環素或聯合應用鏈霉素,療程3周,復發病例可重復療程。

 

預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桿菌病是預防人患此病的關鍵。

 

布氏桿菌

 

疾病描述

 

布氏桿菌病又稱波浪熱,是布氏桿菌所引起的,以長期發熱、關節疼痛、肝脾腫大和慢性化為特征的傳染病。

 

癥狀體征

 

(一)急性期:多緩慢起病,少數突然發病。

 

1、發熱:熱型不一,以不規則多見,典型的波浪熱已不多見。

 

不同菌種感染,熱型不同。

 

羊種菌感染法熱明顯,牛種菌感染低熱者多。

 

患者高熱時可無明顯不適,但體溫下降后自覺癥狀加重,這種發熱與其他癥狀相矛盾的現象有一定診斷意義。

 

此外尚可存在脈搏體溫分離,呈相對緩脈現象。

 

2、多汗:是本病主要癥狀之一,患者發熱或不發熱,亦有多汗。

 

大量出汗后可發生虛脫。

 

3、關節疼痛:為關節炎所致,常在發病之初出現,亦有發病后1個月才出現者。

 

多發生于大關節如膝、腰、肩、髖等關節。

 

關節炎可分兩類;

 

一類為感染性,常累計一個關節,滑囊液中可以分理處布氏桿菌。

 

另一類為反應性。

 

常為多關節炎。

 

騰頭性質初為游走性,枕刺樣疼痛,以后頭痛固定在某些關節。

 

除關節炎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炎。

 

4、神經系統癥狀:以神經痛多見,常有坐骨神經痛和腰骶神經痛。

 

少數可發生腦膜腦炎,脊髓炎等。

 

5、泌尿生殖系統癥狀:可發生睪丸炎、副囊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輸卵管炎及子宮內膜炎。

 

尚可發生特異性乳腺炎,表現為乳腺浸潤性腫脹而無壓痛。

 

此外稍有少數患者可發生腎炎、膀胱炎等。

 

6、肝、脾及淋巴結重大:約半數患者可出現肝腫大和肝區疼痛。

 

牛種菌感染者肝損害為非特異性肝炎或肉牙腫,未經治療可發展為肝硬化。

 

豬種菌感染則常引起肝化膿性變。

 

脾多為輕度腫大。

 

淋巴結腫大與感染方式由于,經口感染者頸部、咽后壁和頜下淋巴結腫大為主,接觸性傳染者多發生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

 

有時腹腔或胸腔淋巴就亦可受累。

 

腫大的淋巴結一般無明顯疼痛,可自行消散,亦有發生化膿,破潰而形成瘺管者。

 

急性期布氏桿菌病患者經抗菌治療后,約有10%以上復發。

 

復發常法身于急性感染后數月,亦有發生于治療后2年者。

 

這可能是寄生于細胞內的細菌,逃脫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

 

在流行區,有時復發與再感染不易區別。

 

(二)慢性期:病程長于1年者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沒有適當治療發展而來,也可無明顯急性病史發現時已為慢性。

 

主要表現疲乏無力,有固定或反復發作的關節和肌肉騰頭,可存在骨和關節的器質性損害。

 

此外廠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

 

慢性期可分兩型:1、慢性活動型:體溫正常或有低熱,癥狀和體征反復發作并逐漸加重。

 

血清學檢查陽性;

 

2、慢性相對穩定型:體溫正常,體征和癥狀因氣侯變化或勞累過度而加重者。

 

疾病病因

 

1、傳染源:主要為病畜,包括綿陽、山羊、黃牛、水牛、奶牛及豬。

 

其他動物如狗、鹿、馬、駱駝等亦可為傳染源。

 

2、傳播途徑:病原菌主要通過體表皮膚粘膜的接觸進入人體,如接產羊羔、屠宰病畜、剝皮、擠奶等接觸;

 

此外亦可經消化道,如進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飲水和肉類而感染;

 

吸入被布氏菌污染塵埃而感染的氣溶膠傳播亦為傳播途徑之一。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病理生理

 

本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和毒素繁殖成為原發病灶。

 

當大量病原菌沖破淋巴屏障進入血流則成為菌血癥。

 

在血流中生長繁殖的布氏菌,受機體多種免疫因素作用,如CD4和CD8細胞及其所產生的細胞因子α干擾素、細胞溶解素等,使菌體破壞釋放出內毒素和其他物質,導致毒血癥的出現。

 

部分病原菌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后可在其中繁殖,并隨血流播散至全身各部位(主要是肝、脾、骨髓和腎等處)進一步繁殖,引起組織細胞的變形、壞死。

 

病原菌可以多次進入血流引起臨床癥狀反復加重;

 

當病灶部位的T淋巴細胞被細菌致敏并再次接觸抗原后,能釋放細胞因子,趨化和激活巨噬細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圍,不斷吞噬和殺滅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牙腫被巨噬細胞清除的布氏菌可以寄生于單核—巨噬細胞內,在一定情況下大量繁殖,并再次沖破所寄生細胞,引起復發。

 

本病所累及的組織器官很廣泛,但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骨關節系統、神經系統等常見。

 

初期為衍性滲出,組織細胞變形、壞死。

 

亞急性和慢性期為組織細胞增生,肝、脾臟、淋巴結等處能增殖性結節和肉牙腫。

 

慢性期部分病人肉牙組織發生纖維硬化性變,臨床則出現后遺癥。

 

診斷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一)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淋巴或單核細胞增多。

 

部分患者有血小板減少。

 

(二)病原菌培養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養,后者為陽性率高于前者。

 

淋巴腺組織、膿性物或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培養亦常有陽性結果。

 

本菌培養需特殊配音及。

 

此外細菌生長緩慢,需10日以上方可獲陽性結果。

 

新近有報告應用BACTEC240血培養系統作血液骨髓培養來分氏桿菌,陽性率各自為82.6%和81.2%,且4—7天內能獲結果。

 

(叁)血清學檢查1、凝集試驗標準的是試管法(STA)或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主要檢測特異性IgM和IgG。

 

后者操作簡便,常用于普查。

 

前者常用于診斷。

 

滴度≥1:160有意義。

 

2、ELISA法檢查各類1g抗體,敏感性強。

 

包括Dags—ELISA等。

 

3、其他免疫學試驗包括免疫熒光抗體檢測、2—疏基乙醇試驗(2—ME),抗人球蛋白試驗、RIA等。

 

以上血清學試驗,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與其他細菌感染的交叉反應,如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土拉倫菌及耶爾森菌等感染。

 

因此診斷時應注意結合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史進行分析。

 

(四)PCR技術近年來開展CR檢測布氏族桿菌DNA,能快速、準備做出診斷。

 

有報告應用牛種菌16SαRNA序列作引物,其敏感性大于31KD編碼基因和外膜蛋白編碼基因。

 

二、診斷1、流行病學史包括流行地區有接觸羊、豬、牛等家畜或其皮毛、引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對診斷有重要參考意義。

 

2、臨床表現急性期有發熱、多汗、關節疼痛、神經痛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等。

 

慢性期有神經、精神癥狀,以及骨、關節系統損害癥狀。

 

3、實驗室檢查血、骨髓或其他體液等培養陽性或PCR陽性可以確診。

 

血清學檢查陽性,結合病史和體征亦可做出診斷。

 

治療方案

 

(一)急性期1、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包括臥床休息、補充維生素和水分。

 

高熱患者應用物理降溫。

 

頭痛、關節疼痛劇烈者應用鎮痛及;

 

中毒癥狀明顯和睪丸炎嚴重者,可適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病原治療布氏桿菌為細胞內細菌,因此病原治療的抗原藥物應選擇能進入細胞內的藥物。

 

為提高療效,減少復發和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

 

一般采取聯合用要和多療程療法。

 

WHO推薦多西環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聯用,療程6周。

 

亦有認為多西環素200mg/d周加氨基糖甙類鏈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

 

此外喹諾酮類,有很好的細胞內滲透作用,亦可應用。

 

復方磺胺甲惡唑能滲透到細胞內,對急性患者退熱較快。

 

常用劑量翁每日4—6片(每片含TMP80mg,SMZ400mg),分2次口服。

 

連服4—6周。

 

布氏桿菌腦膜炎患者可以應用頭孢曲松與利福平聯用。

 

(二)慢性期治療較為復雜,應包括病原治療、脫敏治療及對癥治療。

 

1、病原治療急性發作型、慢性發作型、慢性活動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細菌培養陽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療。

 

方法同急性期。

 

2、菌苗療法目前被布氏桿菌致敏的T淋巴細胞是引起機體損害的基礎。

 

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細胞少量多次釋放細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組織損傷而又消耗致敏T細胞。

 

臨床上對靜止型一般應用布氏桿菌菌體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組分或去除部分內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

 

靜脈注射反應較大。

 

有神經、心肌、肝、腎損害忌用。

 

3、對癥治療包括理療和中醫治療等。

 

預后及預防

 

包括隔離病人、治療病畜。

 

加快畜產品的衛生監督。

 

做好個人防護和職業人群防護。

 

對有可能感染本病的易感者進行菌苗預防接種。

 

家畜亦可進行菌苗免疫。

 

目前國外已進行DNA疫苗研究。

 

預后本病一般預后良好。

 

大多數患者即使不經治療亦有自愈傾向。

 

未經抗生素治療者一般1—3個月內可康復,但易復發。

 

及時治療者病程大為縮短。

 

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內膜炎、的神經系統并發癥等。

 

少數病例可遺留關節病變和肌肉痙攣,使肢體活動受限。

 

特別提示

 

布氏桿菌病(brucelosis)又稱馬爾他熱(Moltafever)或波浪熱(undulantfever)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

 

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睪丸炎、肝脾腫大等。

 

病菌為革蘭陰性短小球桿菌,按生化和血清學反應分為馬爾他布魯菌(羊型)、流產布魯菌(牛型)、豬布魯菌(豬型),另外還有森林鼠型、綿羊附睪型和犬型。

 

感染人者主要為羊、牛和豬型。

 

其致病力以羊型最強,次為豬型,牛型最弱。

 

傳染源是患病的羊、牛、豬,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組織、尿、乳、產道分泌物、羊水,胎盤及羊蓋體內。

 

接觸受染,也可通過消化、呼吸道傳染。

 

1、加強病畜管理,發現患畜應隔離于專設牧場中。

 

流產胎蓋應加生石灰深埋。

 

2、患者應及時隔離至癥狀消失,血、尿培養陽性。

 

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應予消毒。

 

3、疫區的乳類、肉類及皮毛需嚴格消毒滅菌后才能外運。

 

保護水源。

 

引用:http://big5.wiki8.com/bushiganjunbing_3773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6:01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