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手足口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11:1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手足口病

 

拼音

 

shǒuzúkǒubìng

 

英文參考

 

hand-foot-and-mouthdisease

 

英文翻譯Hand-foot-mouthdisease,HFMD

 

疾病別名發疹性口腔炎

 

疾病分類感染科

 

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又名發疹性水皰口腔炎,是由一組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臨床表現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絕大多數HFMD患者預后良好,一般可在5~7d痊愈,屬于自限性疾病。

 

病毒還可以侵犯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引起腦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痹、心肌炎等癥狀,個別危重患兒可因多種原因導致死亡。

 

該病全年均可發病,好發于夏秋季,常見于5歲以下的兒童。

 

HFMD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亦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HFMD傳染性強,易導致流行或暴發。

 

疾病描述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

 

癥狀體征手足口病主要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尤以1歲左右幼兒多見,潛伏期2-7天,發疹前可有低熱、頭痛、食欲減退有等前驅表現,數日后手.足和口腔發生水皰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具有傳染性。

 

疾病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型(EV)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

 

病原學引起HFMD的主要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組的4、5、7、9、10、16型,柯薩奇病毒B組的2、5型;

 

部分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

 

最常見為柯薩奇病毒A組l6型(CA16)及腸道病毒71型(EV71)。

 

腸道病毒適合于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存與傳播。

 

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5%來蘇都不能將其殺滅。

 

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或56℃30分鐘都能將其滅活。

 

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流行病學傳染源人是人腸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因此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HFMD的主要傳染源。

 

患者在發病前數天即有傳染性,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患者皰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潰時病毒即溢出。

 

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時間可持續1~2周,糞便約3~5周。

 

傳播途徑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糞-口傳播途徑為主。

 

主要是由于人接觸了被患者或隱性感染者的糞便、咽部分泌物、皰疹液污染的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經口感染發病。

 

也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

 

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力最強。

 

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約3~5周,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

 

人群易感性人對引起HFMD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以隱性感染為主,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約為100:1。

 

由于機體受病毒感染后,產生的中和抗體可在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對同型病毒感染產生牢固的免疫力,因此,HFMD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占發病數90%以上。

 

而大多數成人可攜帶病毒但不發病。

 

1歲以內的兒童發生心肌炎、腦炎等重癥的比例較1歲以上兒童高。

 

流行特征HFMD是一種全球性常見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

 

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1958年分離出CA16,1959年國際上正式命名手足口病(HFMD),1972年美國科學家證實EV71也可引起HFMD。

 

此后EV71感染與C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HFMD的主要病原體。

 

HFMD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

 

HFMD全年均可發病,有明顯的季節特點,以夏秋季多見。

 

常從3、4月份增多,9月以后減少。

 

可出現間隔2~3年的周期性流行。

 

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

 

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

 

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

 

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散居兒童。

 

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

 

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

 

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病理生理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

 

診斷檢查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重癥病例: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

 

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診斷標準根據手、足、口等部位典型皮疹即可作出HFMD臨床診斷,流行病學接觸史有助于診斷,臨床診斷病例中符合下列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1,糞便標本、咽拭子標本病毒分離陽性率遠高于對照人群;

 

2,腸道病毒型特異性中和抗體滴度≥1∶256;

 

或恢復期血清中腸道病毒型特異性中和抗體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

 

3,在病變組織中如腦脊液或皰疹液中分離到病毒;

 

4,自病人血清、腦脊液或皰疹液等標本中檢測到病原體核酸。

 

實驗室檢測HFMD的實驗室檢測原則和程序HFMD的實驗室診斷一般是通過采集適當的臨床標本后進行病毒分離和病毒鑒定,如果沒有采到合適的臨床標本,或無法進行病毒分離,也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測如中和實驗來檢測血清中的中和抗體,或直接從臨床標本中檢測病毒的基因組來診斷(見下圖:HFMD的實驗室診斷流程圖)。

 

很多血清型的腸道病毒能引起HFMD,不同細胞系對不同病毒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時期腸道病毒的流行株也不同。

 

通常用于腸道病毒分離的細胞系為RD細胞(對CA16和EV71敏感)、HEp-2細胞(對某些ECHO病毒敏感)等,聯合使用上述兩種或更多細胞(如Vero細胞)有助于分離到更多的腸道病毒。

 

使用血清型特異性的中和抗血清進行的中和實驗是腸道病毒鑒定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了適當的抗血清,實驗結果是比較可靠的。

 

因為腸道病毒包括若干個血清型,通常使用組合抗血清進行鑒定,有些組合抗血清已經商品化。

 

當無法進行病毒分離或得不到適用于病毒分離用的標本時,血清學檢測可以為腸道病毒的感染提供一個間接的證據。

 

一般用急性期血清與恢復期血清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抗體滴度呈四倍增高證明急性感染。

 

但是,無癥狀的腸道病毒感染也是常見的,所以對檢測結果的解釋要慎重一些。

 

為了提高檢測速度,也為了輔助中和實驗法進行的毒株鑒定,最近很多實驗室都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

 

目前,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腸道病毒進行定型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要根據檢測目的選擇使用適用的方法。

 

檢測結果的評價如果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尤其是分離自腦脊液、皰疹液,那么很可能該病毒就是病因病原。

 

當無法進行病毒分離或未分離到病毒時,血清學診斷方法可以作為病毒感染的間接證據。

 

對于難以分離到的腸道病毒,分子生物學方法如RT-PCR是很有用的。

 

腸道病毒有時引起無癥狀感染,所以實驗結果的實際意義應結合臨床過程和流行病學資料進行解釋。

 

HFMD的實驗室診斷流程圖標本的采集、運送和保存用于病毒分離的標本包括糞便、咽拭子和皰疹液,如果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可以采集腦脊液標本。

 

臨床標本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要避免反復凍融,如果不能確保-20℃的條件,應該在0~8℃運輸和保存。

 

標本應冷凍運輸,運輸時要附有必要的信息,如標本編號、發病日期和標本采集日期。

 

1,糞便標本采集病人發病7日內的糞便標本,用于病原檢測。

 

糞便標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無菌采便管內,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

 

2,咽拭子標本采集病人發病3日內的咽拭子標本,用于病原檢測。

 

用專用采樣棉簽,適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兩側扁桃體部位,應避免觸及舌部;

 

迅速將棉簽放入裝有3~5ml保存液(維持液或生理鹽水,推薦使用維持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以防干燥。

 

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

 

3,血清標本采集急性期(發病0~3d)和恢復期(發病14~30d)雙份配對血清用于抗體檢測。

 

靜脈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無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離血清,將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凍保存。

 

4,皰疹液在HFMD的實驗室診斷中,從皰疹液或腦脊液中分離病毒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可同時采集多個皰疹作為一份標本,用消毒針將皰疹挑破用棉簽蘸取皰疹液,迅速將棉簽放入內裝有3~5ml保存液(維持液或生理鹽水,推薦使用維持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

 

所采集標本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

 

5,腦脊液標本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的病例,要采集腦脊液標本,進行病原和抗體檢測。

 

采集時間為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3日內,采集量為1.0~2.0ml。

 

采集后立即裝入無菌帶墊圈的凍存管中,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

 

6,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標本采集選擇典型病例所在的托幼機構、或所在村,以新發病例密切接觸者為采樣對象,采集單份糞便和血清標本。

 

7,健康對照的標本采集選擇患兒發病所在社區(村)的臨近無病例的社區(村)或托幼機構。

 

采集7歲以下的兒童單份糞便和血清標本。

 

標本采集注意事項在HFMD的實驗室診斷中,從皰疹液或腦脊液中分離病毒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但對于不同血清型的腸道病毒,腦脊液中的病毒分離率是大不相同的。

 

用于采集咽拭子的無菌拭子要放在適當的保存液中,如維持液或生理鹽水,以防干燥。

 

用于分子生物學診斷的標本采集與病毒分離標本的采集方法一樣。

 

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標本應在病例發病后盡早采集,盡快檢測。

 

不能立即檢測的標本應冷凍保存。

 

對于血清學診斷,急性期血清應該在發病后盡早采集,恢復期血清在發病兩周后采集。

 

治療方案治療原則主要對癥處理為主。

 

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做好口腔衛生,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為宜。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就診、復查進行檢測,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復。

 

預后及預防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中醫藥預防手足口病參考處方處方一:白菊花6g,蘆根15g,白茅根10g,生甘草6g。

 

處方二:金銀花6g,麥冬10g,生苡仁10g,生甘草6g。

 

煎煮方法:加清水浸泡30分鐘,煎煮20分鐘,留取藥汁200ml。

 

服用方法:首次服用連服一周,每日一劑。

 

之后每3日服用一劑,每次服用50ml~100ml,每日2次。

 

處方劑量以3~7歲幼兒一天預防劑量為標準,其他年齡幼兒可酌情減量服用。

 

集體預防時根據兒童數量計算劑量。

 

而脾虛腹瀉的孩子應減量或停用。

 

此外,應該盡量讓孩子避免到公共場合活動,居室保持通風。

 

此外,飲食宜清淡,忌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處方一是偏重于清熱解毒,處方二則偏重于清熱利濕,如果舌苔發紅,則最好用第一個處方;

 

如果舌苔發白、厚膩,就建議用第二個方子。

 

注:該處方由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公布。

 

特別提示手足口病又叫發疹性口腔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與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觸,飲用被污染的水均可被傳染。

 

患者發病后一般可在一兩周內自愈,不會留下后遺癥,極少數人可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

 

家庭和托幼機構的傳播是本病社會傳播的主要機制。

 

迄今對手足口病尚無特殊疫苗,亦無物資的抗病毒藥物。

 

因此,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早期治療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不發生繼發感染的有力措施。

 

因本病有自限性,除對癥治療外一般不需用抗菌藥物,但要口腔內、手、足等處的皰疹破潰時,要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

 

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體機構,堅持檢診制度,注意觀察幼兒體溫,口腔和手、足等處,同時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

 

手足口病患者應隔離治療至主要癥狀消失。

 

密切接觸病人嬰幼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這樣可減少發病或減輕癥狀。

 

醫療單位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實行預診,分診或設專門診室。

 

站外鏈接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ppt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ouzukoubing_3774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5:55 , Processed in 0.1562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