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血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5:16: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血液

 

拼音

 

xuèyè

 

英文參考

 

blood血液是一種流體組織,充滿于心血管系統中,在心臟的推動下不斷循環流動。

 

如果流經體內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傷;

 

人體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環嚴重障礙,將危及生命。

 

血液在醫學診斷上有重要價值,因為很多疾病可導致血液組成成分或性質發生特征性的變化。

 

血液與內環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出現的。

 

生命最初出現在海洋中。

 

當在遠古的海洋中出現比較復雜的多細胞生物時,機體的部分細胞已不可能與浸浴著整個機體的海洋環境直接接觸;

 

這時,機體內開始出現了細胞外液,它一方面作為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同時又是機體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可以認為在進化中,最初的細胞外液可能是由包繞在機體內部的那部分海水形成的,因而它主要是一種鹽溶液,其基本成分可能與遠古的海水十分相似。

 

以后,機體內出現了循環系統,細胞外液也進一步分化成為血管內的血漿和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液(簡稱組織液)。

 

組織液仍然主要是鹽溶液,是直接浸浴著絕大部分機體細胞的液體環境;

 

而血管內的液體,則又溶入了多種蛋白質,并逐步出現了各種血細胞,于是形成了血液。

 

人體內除細胞外液外,尚有更多的液體(約為前者的2倍)存在于細胞內部,稱為細胞內液。

 

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總稱為體液,約占機體總重量的60%。

 

一般來說,細胞內液是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場所,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

 

因此,如果大氣是整個人體的外環境,細胞外液就是第一個細胞生活的具體環境,故稱為內環境。

 

在細胞外液中,4/5在血管外構成組織液,1/5在血管內成為血漿的組成部分;

 

而后者由于能在血管中不斷循環流動,是內環境中最為活躍的部分,成為溝通各部分組織液以及和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中間環節。

 

血液與內環境穩態在一些疾病情況下,常可出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較大變化,如高熱、酸中毒、缺氧等,均將引起機體細胞功能的嚴重紊亂。

 

在灌流離體器官的動物實驗中,所用灌流液的化學成分、含氧量、Ph、溫度與滲透壓等,必須與這些動物的血漿十分相近,離體器官才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接近于正常功能的活動狀態。

 

這些都說明,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對于維持整個人體和體內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都是非常必要的。

 

這就是為什么早在19世紀時,ClaudeBernard就指出:內環境的穩定是“機體自由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機體生活期間,干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因素是不斷出現的。

 

機體細胞與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經常改變著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一些外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也傾向于直接或間接(通過機體活動變化)改變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但與此同時,消化道不斷補充營養物質,肺不斷補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腎不斷排出各種代謝尾產物、調整水與各種無機鹽及小分子物質的排泄量,皮膚也不斷散失代謝所產生的熱量;

 

而且,這些活動都處于整體的神經和體液調節之下,從而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只能作較小幅度的波動,保持著動態平衡。

 

這一狀態稱為穩態(homeostasis)。

 

血液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特定的任務:紅血球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

 

血漿運送蛋白質(包括抗體和凝血因子)以及葡萄糖等營養物質;

 

白血球有抵御疾病的作用;

 

血小板保證了止血。

 

血液同時將身體中產生的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

 

一個成人身體中血液平均量約為4—5升,約占人體總重量的8%。

 

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板。

 

通常情況下,紅血球能夠存活120天,而白血球能夠存活3—9天。

 

人體內總是在產生著新的血液細胞。

 

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年內可以安全地獻3—4次血。

 

在抽血后身體需要36小時才能重造等量的體液容量,要21天才能使血細胞恢復到正常水平。

 

健康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蟲、藥物、酒精或其他能夠使受血者遭受損害、危險或疾病的物質的血液。

 

獻血者必須身體健康,沒有也未曾得過任何嚴重的疾病。

 

正常血液為紅色粘稠液體,其比重在1.050~1.060之間。

 

血液由液體成分血漿和有形成分血細胞兩部分組成。

 

有形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中溶解有多種化學物質。

 

按容積計算,血漿占55%,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約占45%。

 

血漿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質,這些成分乃是血漿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

 

測定血漿的化學成分,可反映體內物質代謝狀況。

 

紅細胞紅細胞體積很小,直徑只有7~8μm,形如圓盤,中間下凹,邊緣較厚。

 

它具有彈性和可塑性,在通過直徑比它還小的毛細血管時,可以改變形狀,通過后仍恢復原形。

 

正常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沒有高爾基復合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謝功能。

 

紅細胞內充滿著豐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占細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為脂質、糖類和各種電介質。

 

成年男性紅細胞正常值為500萬/mm3,女性為420萬/mm3。

 

紅細胞數目可隨外界條件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高原居民和新生兒可達600萬/mm3以上。

 

從事體育運動而經常鍛煉的人紅細胞數量也較多。

 

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為12~15g/100ml,女性為11~13g/100ml。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此外還在酸堿平衡中起一定的緩沖作用。

 

這兩項功能都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來實現的。

 

如果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出來,溶解于血漿中,即喪失上述功能。

 

血紅蛋白(Hb)血紅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結合而成。

 

血液呈現紅色就是因為其中含有亞鐵血紅素的緣故。

 

該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壓高時,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

 

在氧分壓低時,又與氧解離,釋放出O2,成為還原血紅蛋白,由此實現運輸氧的功能(見呼吸章)。

 

血紅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稱高鐵血紅蛋白,則喪失攜帶O2的能力。

 

血紅蛋白與CO的親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氣中CO濃度增高時,血紅蛋白與CO結合,因而喪失運輸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稱為CO(或煤氣)中毒。

 

血紅蛋白在CO2的運輸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白細胞白細胞無色呈球形,有細胞核,體積比紅細胞大,直徑在7~20μm之間。

 

正常人白細胞計數在4000~10000/mm3范圍內,平均為7000/mm3。

 

白細胞不僅存在血液中,全身各處的結綈組織以及淋巴系統中,能以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壁和淋巴管壁而進入周圍組織。

 

白細胞分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是機體防御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通過吞噬和產生抗體等方式來抵御和消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血小板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體積很小,直徑為2~4μm,厚1μm,正常時呈圓盤狀,但有時可伸出偽足,是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而不是具有完整結構的細胞。

 

血小板無細胞核,但有完整的細胞膜。

 

血小板細胞質內含有多種細胞器:線粒體、致密體(貯存5-羥色胺)、類溶酶體和各種分泌小泡。

 

我國健康成人,血小板數為10~30萬/mm3,平均為15.6萬個。

 

血小板數目可隨機體的機能狀態發生一定變化,如飯后和運動后數量增加,疾病時可減少,若血小板減少到5萬/mm3以下時,機體某些組織容易出血。

 

血小板的功能有:(1)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

 

止血是指血管破損,出血得到制止。

 

凝血是指血液凝固成塊。

 

當血管損傷而內皮細胞下結構暴露時,膠原纖維與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觸,其外膜發生某些理化變化,從而使兩者粘附在一起。

 

爾后,此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成團,形成松軟的止血栓。

 

血小板的聚集與其本身釋放的ADP和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質有關。

 

此外,在創傷出血時,血小板還釋放出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縮,使血管口徑縮小,有利于止血。

 

血小板因子Ⅲ與其他組織凝血因素一起加速血液凝固過程,促使血液凝塊的形成,堵塞出血傷口。

 

由于血小板內收縮系統在Ca2作用下發生收縮,從而使血塊縮緊,成為堅實的止血栓,牢固地封住血管傷口。

 

(2)營養和支持作用。

 

血小板有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同位素示蹤實驗證實,血小板與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相互粘連與融合,從而填補不斷脫落的內皮細胞,使紅細胞不能透出血管外。

 

當體內血小板數目銳減時,上述功能難以完成,紅細胞容易逸出,可發生自發性出血現象,出現紫瘢。

 

引用:http://big5.wiki8.com/xueye_4830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02: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