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Ⅲ型變態反應】
拼音
Ⅲxíngbiàntàifǎnyìng
英文參考
typeⅢallergyⅢ型變態反應又名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超敏反應(immunecomplexmediatedhypersensitivity)。
免疫復合物是抗原和抗體相結合的產物,在生理情況下它能及時被吞噬系統所清除。
如免疫復合物是沉積于血管壁進而引起血管炎癥,則導致疾病。
引起人體免疫復合物疾病的抗原種類繁多,有微生物(細菌、病毒等)、寄生蟲、異體蛋白(食物、血清等)、藥物(青霉素、普魯卡因酰胺等)、自身抗原(變性IgG、核酸等)、腫瘤抗原(腫瘤相關抗原、癌胚抗原等)及其他原因不明性抗原。
至于抗體則限于能被補體固定的IgG和IgM,而非IgA、IgD或IgE。
免疫復合物沉積引起組織損傷的主要環節是固定并激活補體,產生生物活性介質,而導致組織損傷及炎癥反應,包括:
補體激活補體激活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有:①通過釋放C3b促進吞噬作用;
②提供趨化因子(C5b、C567),誘導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游走;
③釋放過敏毒素(C3a,C5a),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引起平滑肌收縮;
④攻擊細胞膜造成細胞膜損傷甚至溶解(C5b~9復合體)。
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免疫復合物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Hagemanfactor)激活,兩者均可促進炎癥過程和微血栓形成,從而導致缺血和壞死。
炎癥介質釋放白細胞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后可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包括前列腺素、擴張血管的肽類物質、陽性趨化物質以及多種溶解體酶,其中的蛋白酶能消化基底膜、膠原、彈力纖及軟骨。
此外,激活的中性粒細胞產生的氧自由基也可引起組織損害。
Ⅲ型變態反應因復合物沉積部位的不同,導致的免疫復合物病有局限性與全身性兩類。
局限性免疫復合物沉積引起的變態反應又稱Arthus反應,是急性免疫復合物性血管炎所致的局部組織壞死,常發生在皮膚。
實驗性Arthus反應可采用具有循環抗體的免疫動物以相應的抗原作皮下注射來引起,當注射在皮下的抗原彌散到局部血管時,即可與血液中的抗體相結合而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激發炎癥反應,表現為局部水腫、出血和壞死,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明顯,常伴有血栓形成,局部的缺血更加重了組織的損害。
全身性免疫復合物病又稱血清病(serumsickness),乃因抗原抗體在循環中形成可溶性復合物在組織中沉積而致病。
其中,一次大量免疫復合物形成并在多器官沉積,引起急性血清病;
而反復持續沉積則引起慢性血清病。
血清病常累及的部位是腎、心血管、關節滑膜、皮膚等血管豐富的組織。
急性血清病的臨床表現根據免疫復合物的量和形成的速度而異。
當大量異體蛋白注入含有大量相應抗體的血液時,迅速形成高濃度的免疫復合物,可導致虛脫。
這是由于補體被激活,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酶,血小板激肽的釋放,以及凝血與纖溶系統被激活所致。
臨床表現與過敏性休克相似。
經典的血清病是在首次注射異體蛋白7~10天(產生抗體)后出現,臨床上表現為短暫的發熱、皮膚蕁麻疹、周圍關節腫脹、淋巴結腫大和蛋白尿等,血清補體含量明顯降低。
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的血管病表現為管壁纖維素樣壞死伴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免疫熒光或免疫電鏡檢查可證實管壁有抗體和補體存在。
慢性血清病是在持久抗原血癥,免疫復合物形成和沉積所致。
慢性免疫復合物病最常累及腎,引起膜性腎小球腎炎。
引用:http://big5.wiki8.com/.A2.F3xingbiantaifanying_48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