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補中益氣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4:4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補中益氣湯

 

拼音

 

bǔzhōngyìqìtāng

 

英文參考

 

BuzhongYiqiTang

 

《脾胃論》卷中:補中益氣湯處方黃耆甘草(炙)各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0.6克(酒焙干或曬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術0.9克藥理作用(1)對子宮、心肌、小腸等不同器官的藥理作用《天津醫藥雜志》1960(1):4~12,本方對在體或離體子宮及其周圍組織有選擇性興奮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殼等藥物時,其作用更為突出。

 

小量補中益氣湯可以興奮心肌,過量則呈抑制作用。

 

對小腸的作用較復雜,當蠕動亢進時呈現抑制作用,使之蠕動減慢,張力降低;

 

腸管處于抑制狀態時,則使之蠕動增強。

 

從而證實了本方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從實驗中還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劑中,對動物的作用明顯。

 

而去掉升、柴時,其作用減弱,說明此二藥能增強其它藥物之作用強度,尤以對腸蠕動作用更為明顯。

 

(2)抗基因突變及抗腫瘤作用《中成藥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變和抗腫瘤作用,強于四君子湯。

 

同時,本方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延長動物存活時間。

 

提示在臨床上使用抗腫瘤化療藥物時,配合應用本方,可提高療效,降低化療藥物毒副反應。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

 

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

 

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

 

現用于子宮下垂;

 

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

 

病甚勞役、熱甚者,黃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參;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1.5克、炙甘草1.5克;

 

若惡熱喜寒而腹痛者;

 

再加黃芩0.6~0.9克;

 

惡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

 

頭痛,加蔓荊子0.6~0.9克;

 

痛甚者加川芎0.6克;

 

頂痛、腦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藥哎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注意陰虛內熱者忌服。

 

備注方中黃耆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

 

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

 

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

 

升麻、柴胡協同參、耆升舉清陽為使。

 

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愈;

 

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摘錄《脾胃論》卷中

 

《片玉痘疹》卷十二:補中益氣湯處方人參、黃耆、甘草(炙)、柴胡(炙)、白術、升麻、陳皮、桂枝、當歸、木香。

 

功能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虛弱,寒熱往來似瘧,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虛甚者,加熟附子。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

 

《回春》卷七:補中益氣湯處方當歸1錢,黃耆1錢,人參5分,白術8分,柴胡1錢,升麻1錢,干葛1錢,甘草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痘瘡結癡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七

 

《種痘新書》卷九:補中益氣湯處方人參、黃耆、白術、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痘后感冒風寒,發熱,聲重鼻塞,惡寒惡風。

 

用法用量熱甚則以升麻為君,加前胡;

 

有咳嗽,加陳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錄《種痘新書》卷九

 

《喉科種福》卷四:補中益氣湯處方牛蒡子1錢半,元參3錢,蜜耆3錢,白術1錢半(蜜炒),廣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甘草1錢,麥冬3錢半,苦桔梗1錢,紅棗1枚,生姜3片,柴胡2錢(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慢喉風,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或憂思太過而成。

 

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脈細而微,唇如礬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喉科種福》卷四

 

《幼幼集成》卷六:補中益氣湯處方人參、炙甘草、漂白術、廣陳皮、小枳實、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麥芽、炙黃耆。

 

功能主治小兒痘后久已無熱,因傷食發熱。

 

用法用量生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胎產指南》卷七:補中益氣湯別名補中利水湯處方人參2錢,白術2錢,茯苓1錢,白芍1錢,陳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蘇4分,蒼術4分,厚樸4分,大腹皮4分。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

 

主產后水腫。

 

用法用量補中利水湯(《胎產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蓯蓉1錢,麻仁1錢。

 

摘錄《胎產指南》卷七

 

《嵩屋尊生》卷八:補中益氣湯處方黃耆1錢,人參1錢,白術1錢,當歸1錢,炙草5分,陳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黃根1錢,浮麥1錢。

 

功能主治內傷氣虛自汗。

 

用法用量尺脈虛大,加黃柏、知母、熟地;

 

夾風邪,加掛枝5分,白芍1錢。

 

摘錄《嵩屋尊生》卷八

 

《內外傷辨》卷中:補中益氣湯別名醫王湯處方黃耆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當歸身(酒洗)3分,白術3分。

 

藥理作用①治療子宮脫垂的藥理學研究《天津醫藥雜志》(1960;

 

1:4):本方對在體或離體子宮及其周圍組織有選擇性興奮作用。

 

小量補中益氣湯可以興奮心肌,使其收縮加強,過量則呈抑制作用。

 

對小腸的作用較復雜,當蠕動亢進時呈抑制作用,當腸管處于抑制狀態時,則使之蠕動增強。

 

實驗中還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劑中,對動物的作用明顯,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減小,且不持久。

 

②對實驗腫瘤發生發展的影響《中醫藥研究參考》(1977;

 

3:20):本方對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機體的蛋白質代謝,防止貧血發展,增強體力。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脾胃氣虛,發熱,自汗出,渴喜溫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

 

或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等,以及清陽下陷諸證。

 

用法用量醫王湯(《傷寒論今釋》卷七引《方函口訣》)。

 

①《小兒痘疹》有生姜、大棗。

 

②本方改為丸劑,名“補中益氣丸”(見《中藥成方配本》蘇州方);

 

本方改為片劑,名“補中益氣片”(見《天津市中成藥規范》)。

 

手捫之肌表熱,服補中益氣湯1-2服后,若再煩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5分或1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5分,五味子20個;

 

頭痛,加蔓荊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

 

頂痛腦痛,加藁本5分,細辛3分;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1錢,防風、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3分,消其腫,人參5分,黃耆7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1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個,麥門冬(去心)5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5分,秋涼亦加;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3分,陳皮5分;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各5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5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黃連各1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3分,厚樸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1錢;

 

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陳皮各1錢;

 

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5分、枳實3分;

 

脈緩有痰而病,加半夏、黃連各1錢;

 

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5分,柴胡7分,甘草3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5分,甘草3分;

 

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5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各5分,芍藥1錢,以治時熱;

 

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脅下痛,或縮急,俱加柴胡3分,甚則5分,甘草3分,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澤瀉5分;

 

大便秘澀,加當歸1錢,大黃(酒洗,煨)5分或1錢;

 

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1口,調玄明粉5分或1錢,大便行則止;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5分;

 

脈緩,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術、人參、澤瀉、白術、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虛者禁用。

 

各家論述1.《內外傷辨》: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傷元氣;

 

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白術若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

 

氣亂于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辛甘為用。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

 

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白術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生姜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東垣所論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并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

 

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從左旋,一從右旋,旋轉于胃之左右,升舉其上焦所陷之氣,非自腹中而升舉之也。

 

其清氣下入腹中,久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從腹中而升舉之矣。

 

若陽氣未必陷下,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變豈小哉。

 

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月真),胸間之氣漫散為脹者,而誤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瀕于死而坐困耳。

 

臨床應用1.風癥: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流清涕,寒噤,噴嚏,屬脾肺氣虛,反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風癥。

 

余以為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

 

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頭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風清火之劑。

 

診其脈浮虛不鼓,語言懶怯,肢體惡寒。

 

此勞倦傷中,清陽之氣不升,濁陰之氣不降,故汗之反虛其表,清之益傷其中,其惡寒乃氣虛,不能上榮而外固也,況脈象浮虛,體倦語怯,尤為中氣弱之驗,與補中益氣湯,一劑和,二劑已。

 

3.內傷發熱:庚子六月,呂用晦病熱證。

 

察其神氣,內傷證也。

 

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與人語,移時就寢,次日便不爽快,漸次發熱,飲食俱廢,不更衣者數日矣,服藥以來,百無一效。

 

予曰:粗工皆以為風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進飲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導,敦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投補中益氣湯,則汗至而便通,熱自退矣。

 

遂取藥立煎飲之,頃之索器,下燥矢數十枚,覺胸膈通泰,是晚熱退進粥,連服數劑而愈。

 

4.崩漏:歸大化之內,患崩漏,昏憒,發熱不寐,或謂血熱妄行,投以寒劑益甚,或謂胎成受傷,投以止血亦不效。

 

立齋診之曰:此脾虛氣弱,無以統攝血,法當補脾而血自止。

 

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不數劑而效。

 

5.癃閉:某女,28歲,產后尿團五天,面色蒼白,少氣懶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墜脹,惡露淡紅,脈沉弱緩,舌質淡紅,齒印。

 

此為氣血虛弱、中氣下陷,膀胱氣化不利。

 

以補中益氣湯加桃仁、紅花、木通,五劑愈。

 

6.髂窩膿腫:某男,21歲,右髂窩膿腫,切排后半月,瘡口不斂,面色蒼白,精神疲乏,少寐納差,舌淡脈細,瘡口肉色灰暗,膿液清稀,為氣血虧虛,中氣不足。

 

投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劑愈。

 

摘錄《內外傷辨》卷中

 

《片玉痘疹》卷六:補中益氣湯處方人參、黃耆、白術、炙草、官桂、歸身、陳皮。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痘瘡發熱,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錄《片玉痘疹》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補中益氣湯處方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1錢,當歸身(酒洗,焙干)半錢,柴胡半錢,陳皮半錢,白術半錢,升麻3分,葛根半錢。

 

功能主治補元氣,瀉火邪。

 

主內傷,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以致中氣不足,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榮衛失守,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情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

 

水煎,午前稍熱服。

 

嗽者,黃耆用半錢,并去人參,不渴者,去葛根;

 

頭痛,加蔓荊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

 

頂痛、腦痛者,加藁本5分,細辛3分;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半錢或1錢,生姜3片;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脈洪大者,加羌活1錢,防風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3分,消其腫;

 

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

 

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

 

心下痞,瞀悶者,加芍藥、黃連各1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3分,厚樸7分,木香、砂仁各3分;

 

如天寒,加干姜;

 

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3分;

 

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錢;

 

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5分,芍藥1錢、甘草5分,以治時熱;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半錢;

 

如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1-2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

 

如身體疼痛,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1錢,柴胡半錢,藁本根半錢,蒼術1錢,如病去,勿再服;

 

若大便秘澀,加當歸梢1錢;

 

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冬月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根節麻黃,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黃;

 

若初病之人,雖痰嗽,不去人參,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

 

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術、白術、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

 

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谷味,則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在3伏中為圣藥;

 

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參;

 

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當心痛,加草仁3分;

 

疲甚之人,參、耆、術有用至1-2兩者。

 

各家論述黃耆、人參、甘草,除燥熱、肌熱之圣藥,當歸身以和血脈,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陳皮導滯氣,又能同諸甘藥益元氣,獨用瀉脾,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梅氏驗方新編》卷六組成黃耆2兩,人參1錢,炙草8分,半夏1兩,炒白芍5錢,獨活5錢,防風5錢,炒白術3錢,茯苓3錢,澤瀉3錢,柴胡3錢,連翹2錢,羌活1錢半。

 

主治損傷后氣虛感邪,膿出不止,瘡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外科正宗》卷一組成黃耆1錢5分,甘草(炙)1錢,人參1錢,當歸1錢,白術1錢,升麻3分,柴胡3分,陳皮3分,麥門冬6分,五味子(炒)5分。

 

主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1鐘,空心熱服。

 

《痘疹全書》卷下組成人參、白術、黃耆、陳皮、甘草、青皮、枳實、木香、神曲(炒)、黃連、麥芽。

 

主治痘靨之后,因內傷飲食,腹飽悶不喜食,脈弦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杏苑》卷三組成黃耆4錢,甘草(炙)5分,白術1錢,人參3錢,升麻2分,柴胡5分,陳皮8分,黃柏6分,當歸1錢,生姜3片。

 

主治傷寒、時疫愈后,勞役復熱,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用水煎熟,食前溫服。

 

《幼科金針》卷下組成人參1錢,白術1錢,當歸1錢,陳皮1錢,甘草5分,黃耆1錢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主治大人腸風,及痔瘡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地榆1錢同煎,用芝麻油蘸紙點火燒荊芥穗灰,研末,調和前藥溫服。

 

《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下組成人參5分,當歸5分,白術5分,白茯苓1錢,川芎4分,白芍4分,蘿卜子4分,木香3分。

 

主治產后中風,氣不足,微滿,誤服耗氣藥而脹者。

 

《一盤珠》卷三組成黃耆3錢,當歸3錢,白術3錢,廣陳皮3錢,川升麻8分,人參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風、木通、木瓜。

 

功效升清降濁。

 

主治體虛冒風發腫。

 

用法用量姜皮為引。

 

附注方中桂枝、防風、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活幼心法》卷四組成人參8分,蜜炙黃耆1錢,白術8分,當歸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陳皮4分,生姜1片。

 

主治痘疹漿足回水,至結癡還元數日,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心腳心熱,手背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為虛熱。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加減渴者,加麥門冬1錢,五味子9粒。

 

《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內外傷辨》組成黃耆半錢,人參(去蘆)3錢,甘草半錢,紅花1分,白芍藥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術3分,代之),葛根半錢,當歸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黃柏(酒洗,去皮)1-2分,黃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效補元氣,瀉心火。

 

主治飲食勞倦所傷,氣高身熱,煩喘短氣,鼻息不調,嗜臥困倦少言,皆為熱傷元氣耗神。

 

其初肌膚間必大熱燥悶,心煩而渴,久后則不渴,頭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

 

水2盞,量氣弱氣盛加減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熱服,傷重者不2服。

 

加減病勞復熱甚者,黃耆用1錢;

 

如覺胸中熱者,去黃柏;

 

如覺胸中不熱者,去生甘草梢;

 

腹中痛,加白芍藥半分、甘草3分;

 

惡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

 

惡熱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藥、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黃芩1-2分,治時熱也;

 

如天涼時惡熱而痛,于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1分;

 

如腹痛在天氣寒冷時,則去芍藥,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別加熱藥用之;

 

天氣寒時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錢、生姜3片,忌用芍藥;

 

頭痛加蔓荊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頂痛、腦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錢,若頭痛更加細辛2分;

 

臍中痛者,加蒸熟地黃半錢,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

 

胸中氣滯,加蓮花、青皮1分;

 

身間疼痛,若覺身重者濕,加去桂五苓散1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疼,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1錢、柴胡半錢、藁本根半錢,蒼術勿用;

 

大便秘澀,加當歸1錢,閉澀不大便,煎正藥,或先用調玄明粉半錢1錢;

 

久病咳嗽者,去人參,冬月加不去書麻黃半錢,如春寒者亦加,涼亦加,如春月天溫,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黃;

 

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參,久病肺中優火者,去人參;

 

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個、去心麥門冬1-2分;

 

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參2分,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黃連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黃連,依方服;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錢。

 

各家論述黃耆、人參、甘草,除燥熱、解肌熱之圣藥,當歸身以和血脈,橘皮導滯氣,得甘藥能益元氣,若獨用瀉脾,升麻引胃氣上升而復其位,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引用:http://big5.wiki8.com/buzhongyiqitang_5049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05:43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