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歸脾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8 10: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歸脾湯

 

拼音

 

guīpítāng

 

《重訂嚴氏濟生方》:歸脾湯處方白術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克甘草(炙)7.5克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補血養心。

 

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濟生》卷四:歸脾湯處方白術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功能主治解郁,養脾陰。

 

主思慮傷脾。

 

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

 

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

 

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

 

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摘錄《濟生》卷四

 

《辨證錄》卷六:歸脾湯處方人參3錢,茯神3錢,炒棗仁5錢,遠志1錢,麥冬3錢,山藥3錢,當歸3錢,廣木香(末)3分,黃耆2錢,甘草3分。

 

功能主治補心。

 

主心包膻中之火熾甚,口干舌燥,面紅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六

 

《會約》卷十五:歸脾湯處方人參,當歸身2錢,黃耆1錢半(蜜炒),白術1錢半,茯神1錢半,棗仁(炒,研)1錢,遠志6分,炙草8分,陳皮7分。

 

功能主治產后心血虛損,心無所主而覺痛。

 

用法用量桂圓肉、蓮肉為引,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十五

 

《胎產指南》卷七組成橘紅、膽星、茯神、杏仁、人參、當歸、甘草、半夏、枳實、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術、圓眼。

 

主治產后身熱感風,痰結胸膈,心經蓄熱,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牽搐,口痰盛,言語無倫。

 

《種痘新書》卷十二組成人參1錢2分,白術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主治女子閉經,血海干涸,適產出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加減本方加柴胡、出梔,名“加味歸脾湯”。

 

《古今醫徹》卷三組成人參1錢,石斛1錢(鹽水炒),遠志肉1錢(甘草湯浸,焙),茯神1錢,棗仁1錢(炒熟,研),白術(土炒)1錢,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當歸身7分,桂圓肉5枚。

 

主治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饑飽失時,勞役不節,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加減脾疼者,脈見軟弱,中氣已虛,去當歸、耆、術,少加柴胡。

 

《正體類要》卷下別名歸脾散、加味歸脾湯、歸脾飲、歸脾養營湯組成白術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參1錢。

 

功效養血安神,補心益脾,調經。

 

主治思慮傷脾,發熱體倦,失眠少食,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吐血下血,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以及虛勞、中風、厥逆、癲狂、眩暈等見有心脾血虛者。

 

現代臨床常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腦外傷綜合征、子宮功能性出血等屬于心脾血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臨床應用①心悸怔忡《南雅堂醫案》:用心過度,陰血必受損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統血者脾,當握要以圖之。

 

歸脾湯。

 

《續名醫類案》:馬元儀治一人患心悸癥,肢體倦怠,或以陰虛治之不效。

 

診其脈浮虛無力,蓋得之焦勞思慮傷心也。

 

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陽不布,故四肢無氣以動而倦怠也。

 

法宜大補心脾,乃與歸脾湯20劑,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醫案》:診得脈細小,右寸澀,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見清利,系虛痛之候,用歸脾湯加石菖蒲治之。

 

《脈訣匯辨》:邑宰章生公,南都應試,時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飲皆廢。

 

診其兩寸,澀而無力,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3錢、官桂2錢,煎服之。

 

不逾時痛減,續進1劑,痛竟止。

 

③失眠《中醫雜志》(1955;

 

2:30):患者是41歲男子,曾患肺結核及肋膜炎。

 

現因工作繁重,思慮過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嚴重,有時夜間只能睡1-2小時,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食欲不佳,經常頭痛眩暈。

 

查體格中等,稍羸瘦,顏色蒼白,脈搏稍弱。

 

投與歸脾湯,重用酸棗仁4錢,連服3劑,諸癥好轉。

 

《內蒙古中醫藥》(1984;

 

1:44):劉某,女,51歲。

 

平素多憂多慮,起初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反復發作,遂致徹夜不能入睡,隨之月經失調,淋漓不斷已2年。

 

近日面浮,午后潮熱,雙下肢浮腫,面色白黃無華,舌體胖,苔白中厚,脈象雙寸關大而無力,尺脈沉弱。

 

此證系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虛血失統攝,治當健脾益氣,養心寧神,歸脾湯去當歸,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劑。

 

服藥后自覺癥狀稍有減輕,繼用上方加味,后服歸脾丸調養而愈。

 

④痿證《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7;

 

4:62)于某,男,17歲。

 

因下肢肌肉活動無力,雙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診。

 

癥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給予歸脾湯加伸筋草1兩、活血藤1兩治療。

 

服6劑后,雙手指已能握伸,下肢活動明顯有力,又服三劑。

 

再診手指及下肢活動已恢復正常,又給歸脾丸1盒以鞏固療效。

 

⑤便血《清代名醫醫案大全?

 

曹仁伯醫案》:便血之前,先見盜汗,盜汗之來,由于寒熱,寒熱雖已,而盜汗便血之證不除,脈小而數,氣陰兩虛之病也。

 

歸脾湯去桂圓,加丹皮、山梔、地榆、桑葉。

 

⑥紫癜《北京中醫》(1953;

 

5:13):朱敏珍,女,23歲,素無其他疾患,惟月經有時不調。

 

一九五○年秋即覺心動悸,胃納不佳,關節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膚時常出血,有紫斑點,乃住院,以西藥治療4個月病況無甚轉變。

 

現面色蒼白,萎糜倦怠,月經不調,食欲不佳,聲低微,心動悸,四肢無力,睡眠不佳,關節酸痛,下肢有紫斑點如環狀,大小不一,軀于及上肢較少。

 

乃處以歸脾湯作煎劑,每日1服,諸癥減輕。

 

繼續進劑至三星期,諸癥若失,已照常工作。

 

⑦項疽《得心集醫案》:黃榮青,項外結喉之間,忽生硬疽。

 

延醫調治,與疏風化痰之劑,疽形漸長,按之堅而不痛,不寒不熱,不癢不疼。

 

由于思慮郁結,營衛留滯,以致氣結不行,當進益氣和營之藥,不治而治也。

 

連服歸脾數10余劑,其核疽自化而消。

 

⑧崩漏《清代名醫醫案精華》:產后百脈空虛,氣血俱傷,沖任不振,半月血來甚涌,所謂沖傷血崩是也。

 

寒熱,乳房作脹,五心煩熱,諸虛迭見,日以益甚,脈來弦數無神,先從太陰陽明主治,冀其胃開進食,諸虛可復。

 

歸脾湯去木香,加枸杞子。

 

《江西中醫藥》(1959;

 

3:14):治療崩漏20例,其中11例屬脾虛型,用本方治療,皆獲痊愈。

 

一般服藥3-9劑出血全部停止,兼癥逐步消失。

 

有1例出血已3個月之久,用本方3劑后癥狀減輕,出血減少,服至12劑后獲愈。

 

⑨帶下《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7;

 

4:60):馬某,女,33歲。

 

近1年來白帶多,蹲下時白帶滴流而下,質清稀,無臭味。

 

就診時面色無華,全身無力,背寒肢麻,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診斷為脾氣虛弱,寒濕帶下,方用歸脾湯治療,3劑后,白帶即止。

 

⑩腦外傷后綜合癥《新醫藥學雜志》(1977;

 

9:21):用本方加減治腦外傷后遺綜合癥88例,均為腦震蕩、腦挫傷等閉合性顱腦損傷,治療后仍有頭痛、頭暈、昏脹、健忘、失眠、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苔白脈細等癥狀者。

 

以本方加減,輔以西藥谷維素、r-氨酪酸等。

 

效果:痊愈41例(45.5%)、顯效30例(34%)、好轉17例(20.5%)。

 

多數病例服藥在30劑以下。

 

各家論述①《醫方考》:《內經》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

 

參、耆、苓、術、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補脾;

 

虛則補其母,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所以養心而補母;

 

脾氣喜快,故用木香;

 

脾苦亡血,故用當歸。

 

②《古今名醫方論》羅東逸: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

 

參、耆、術、苓、草,所以補脾也。

 

立齋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

 

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

 

然恐脾郁之久,傷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氣醒脾,使能急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③《古方選注》:歸脾者,調四臟之神志魂魄,皆歸向于脾也。

 

參、術、神、草四君子湯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氣,桂圓和脾血,先為調劑中州;

 

復以黃耆走肺固魄,棗仁走心斂神,安固膈上二臟;

 

當歸入肝,芳以悅其魂;

 

遠志入腎,辛以通其志,通調膈下二臟,四臟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歸向于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氣,灌溉四旁,榮養氣血矣。

 

獨是藥性各走一臟,足經方雜用手經藥者,以黃耆與當歸、棗仁與遠志有相須之理,且黃耆味入脾而氣走肺,棗仁味入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

 

四君子湯用茯苓,改用茯神者,以苓為死氣,而神得松之生氣耳。

 

④《醫林纂要》:此方主于滋血,故以人參為君,參、耆、甘、術,皆補脾為滋血之主,脾厚而不生濕則生血矣;

 

龍眼甘補滋潤,所以為生血之佐;

 

木香、遠志則又能升腎水,以由肝而達之心脾;

 

當歸以厚肝之臟;

 

棗仁以節心之用,茯神以止心之妄。

 

⑤《續名醫類案》: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觀其于甘溫補養藥中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

 

龍眼、遠志雖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歸脾。

 

⑥《會約》:凡治血癥,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

 

此方三經之主也。

 

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

 

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

 

參、耆、術、草,補脾以固肺氣。

 

土患燥,當歸以潤之;

 

土患滯,廣香以疏之,總欲使血歸于脾也。

 

⑦《成方便讀》:夫心為生血之臟而藏神,勞即氣散,陽氣外張,而神不寧,故用棗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靜以寧之,遠志泄心熱而寧心神,思則脾氣結,故用木香行氣滯、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宮除道,然后參、耆、術、草、龍眼等大隊補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繼之以當歸,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也。

 

附注歸脾散(《古今醫鑒》卷八)、加味歸脾湯(《古今醫鑒》,卷十一)、歸脾飲(《痘學真傳》卷七)、歸脾養營湯(《瘍科心得集》卷上)。

 

《口齒類要》無姜、棗。

 

改為丸劑,名“歸脾丸”(見《丸散膏丹集成》)、“人參歸脾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白歸脾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引用:http://big5.wiki8.com/guipitang_5740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1: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