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番薯】
拼音
fānshǔ
《*辭典》:番薯出處《綱目拾遺》拼音名FānShǔ別名朱薯(《閩書》),山芋、甘薯(《群芳譜》),紅山藥(《農政全書》),香薯蕷、紅薯(《汲縣志》),金薯(《甘薯錄》),番茹、土瓜(《綱目拾遺》),地瓜(《閩雜記》),紅苕(《廣州植物志》),白薯(《嶺南草藥志》)。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
冬季收采,刨出塊根,除去泥土。
原形態多年生蔓狀草質藤本,禿凈或稍被毛,有乳汁。
塊根白色、黃色、紅色或有紫斑。
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6~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頭形至心形,邊近全緣,有角或有缺刻,有時指狀深裂。
聚傘花序,腋生,花數朵生于一粗壯的花序柄上;
萼深裂,淡綠色,長約1厘米,先端鈍,但有小銳尖;
花冠漏斗狀,長4~5厘米,5短裂,紫紅色或白色;
雄蕊5;
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見。
花期冬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平。
①《綱目拾遺》:"甘,平,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歸經《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能主治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①《綱目拾遺》:"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
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
煮時加生姜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
(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
和鲗魚、鱧魚食,調中補虛。
"③《隨息居飲食譜》:"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
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
"④《嶺南采藥錄》:"醋煮服,治全身腫。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或煮食。
外用:搗敷。
注意①《綱目拾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②《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
"附方①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
(《金薯傳習錄》)②治濕熱黃疸:番薯煮食,其黃自退。
(《金薯傳習錄》)③治乳瘡:白番薯搗爛敷患處,見熱即換,連敷數天。
(《嶺南草藥志》)④治瘡毒發炎:生番薯洗凈磨爛,敷患處,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
(《嶺南草藥志》)摘錄《*辭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fanshu_73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