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罌粟】
拼音
yīngsù
《*辭典》:罌粟出處《本草圖經》拼音名YīnɡS別名罌子粟(《本草拾遺》),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開寶本草》),鶯粟(《滇南本草》)。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種子。
原形態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150厘米。
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
葉片長卵形成狹長橢圓形,長6~30厘米,寬3.5~2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而抱莖,邊緣具不規則粗齒,或為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白粉成灰綠色。
花頂生,具長梗,花莖長12~14厘米;
萼片2,長橢圓形,早落;
花瓣4,有時為重瓣,圓形或廣卵形,長與寬均為5~7厘米,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
雄蕊多數,花藥長圓形,黃色;
雌蕊1,子房長方卵圓形,無花柱,柱頭7~15枚,放射狀排列。
蒴果卵狀球形或橢圓形,熟時黃褐色,孔裂。
種子多數,略呈腎形,表面網紋明顯,棕褐色。
花期4~6月。
果期6~8月。
本植物的嫩苗(罌粟嫩苗)、果實的乳汁(鴉片)、果殼(罌果殼)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原產歐洲南部及亞洲。
化學成份種子含少量罌粟堿、嗎啡及痕跡那可汀,發芽種子含相當多的那可汀;
據另一報道還含有嗎啡,可待因及蒂巴因。
種子尚含11-氧卅酸。
性味①《開寶本草》:"甘,平,無毒。
"②《本草圖經》:"性寒。
"功能主治治反胃,腹痛,瀉痢,脫肛。
①《本草圖經》:"主行風氣,驅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
"②《綱目》:"治瀉痢,潤燥。
"③《醫林纂要》:"除胃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
或入丸劑。
注意《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附方①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
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
(《南唐食醫方》罌粟粥法)②治赤白痢:罌粟殼(去穰、蒂令凈,炙黃),罌粟子(炒令微黑)。
上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雞頭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
赤痢,甘草湯下;
白痢,干姜湯下;
瀉,米飲下。
小兒,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
(《百一選方》)摘錄《*辭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yingsu_81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