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抗癲癇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7:4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抗癲癇藥

 

拼音

 

kàngdiānxiányào

 

英文參考

 

antiepileptic

 

概述

 

抗癲癇藥是一類抑制腦細胞異常放電的產生或擴散,從而阻止運動、感覺、意識或精神失常發生的藥物,長期應用可控制癥狀。

 

抗癲癇藥的發展

 

最初的抗癲癇藥溴化物和苯巴比妥均為偶然發現。

 

而非鎮靜性抗癲癇藥苯妥英則直到1938年當Merritt和Putnmam用貓電休克模型篩選各種藥物時發現。

 

自此以后,直至1960年美國乙琥胺進入市場的20年中,主要通過對相對簡單的異環結構的改造,得到了大批有效的化合物。

 

之后,隨著酰胺咪嗪、硝基安定、氯硝安定以及丙戌酸的開發,才出現了結構全新的抗電線藥物。

 

關于抗癲癇藥物的作用機制目前所知甚少,大體上可分為①增強神經元膜的穩定性;

 

②增強中樞抑制性神經元的功能;

 

③影響腦內興奮性遞質的傳遞三個方面。

 

目前臨床上已試用的新抗癲癇藥物有GABA、拉莫三嗪、MK801、GCS9896。

 

隨著對癲癇發病機制認識的深入,會有更多的新抗癲癇藥物應用于臨床。

 

主要品種

 

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

 

作用機制

 

抗癲癇藥通過兩種途徑制止或減輕癲癇發作,其一是影響中樞病灶神經元,減輕或防止它們過度放電;

 

其二可能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而減弱來自病灶的興奮擴散,防止癲癇發作。

 

現有的抗癲癇藥多數是通過第二種方式起作用。

 

臨床應用

 

不同藥物對不同類型癲癇的療效差別很大,用藥不當,不但無效,有的反可加重發作,如苯妥英鈉對小發作的影響就是這樣。

 

所以合理選藥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

 

一般主張,治療大發作首選苯妥英鈉,可使60~65%的病人的發作完全停止,還有約20%的病人可得到明顯改善。

 

苯妥英鈉不能控制的病例,加用苯巴比妥或撲癇酮(去氧苯比妥)或改用抗癇靈往往又可獲效。

 

小發作的首選藥是乙琥胺,其作用強,毒性小。

 

精神運動性發作可選用苯妥英鈉或加用撲癇酮,也可用酰胺咪嗪。

 

處理癲癇持續狀態(大發作連續出現,病人持續昏迷)則首選安定,靜脈注射。

 

也可用苯巴比妥鈉肌肉注射,或苯妥英鈉加25~50%葡萄糖液,在6~10分鐘內緩慢靜脈注射。

 

注射過快可引起小腦功能失調和心臟嚴重抑制。

 

用藥劑量應按病人需要而定,從小量開始,逐漸加大用量直到產生最大效應而又不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為止。

 

治療開始時,一般主張只用一種藥,只是在療效不佳時才考慮改藥或用其他藥物。

 

必須注意的是改藥或停藥時,一定要逐步減少原用藥物的劑量,并逐步添加換用的藥,待換用藥生效后,再逐步停用原藥,不可突然全部停用或立即改換另一種藥物,否則將導致癲癇發作。

 

用藥時間一般應堅持服藥至完全無發作長達3~4年以后,再用數月甚至1~2年后再逐漸停用藥物。

 

不良反應

 

(1)偶可引起亞急性認知或行為障礙,但難以區別是藥物還是癲癇或原有腦損害所致。

 

藥物可損害注意、記憶、思維或運動速度。

 

幼兒或老人用苯巴比妥有時可產生反常興奮。

 

多數抗癲癇藥可引起與劑量有關的神經癥狀,如震顫、運動障礙,但發生率較低。

 

苯妥英、卡馬西平、丙戊酸或苯巴比妥中毒,可引起小腦和腦干功能障礙的癥狀,如共濟失調、步態不穩、構音困難、眼球震顫。

 

苯乙酰脲常引起人格變化、精神病性癥狀和抑郁。

 

(2)過敏性皮炎通常在用藥后10~14天發生,偶可發生更嚴重的剝脫性皮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血清病或結節性多動脈炎。

 

(3)乙內酰脲類、某些巴比妥類(如撲癲酮等)可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系葉酸代謝障礙所致。

 

凝血缺陷見于苯巴比妥、撲癲酮或苯妥英治療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中,系繼發于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耗竭。

 

抗癲癇藥偶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

 

(4)可見肝功能損害、黃疸,甚至致死性肝中毒,丙戊酸和苯乙酰脲類藥物較易產生。

 

(5)三甲雙酮或二甲雙酮偶可引起腎功能障礙,常隱襲性發展。

 

(6)苯巴比妥和苯妥英可導致骨骼礦物質含量減小和佝僂病發生率增大,可能是影響維生素D代謝所致。

 

(7)內分泌系統改變一般為亞臨床性的改變,如甲狀腺功能降低、垂體前葉功能降低。

 

(8)抗癲癇藥與抗精神病藥并用一般無額外的副反應,不主張卡馬西平與氯氮平并用,因兩者均有致粒細胞減少的傾向。

 

(9)癲癇的患母所生嬰兒早產、低體重、缺氧、出血和先天畸形的危險性增加。

 

癲癇發作的危險性一般超過抗癲癇藥的致畸危險性。

 

三甲雙酮是一種致畸藥,用藥孕婦80%發生妊娠缺陷或自發性流產。

 

哺乳母親應用抗癲癇藥一般不禁忌。

 

用藥原則

 

1、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控制發作為限;

 

2、單一用藥,無效時才考慮合用,一般不超過3種;

 

3、有規律服藥;

 

4、不宜隨便換藥,確需換時,應在逐漸減少原用藥物的劑量同時,逐漸增加新用藥的劑量,防止誘發發作;

 

5、堅持長期治療,可減少復發,一般多在1~2年內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6、堅持逐漸減量停藥原則;

 

7、用藥時注意不良反應,如皮疹、皮炎等,定期查血、尿及肝功能;

 

8、用藥時若有嗜睡癥狀,應加服咖啡因(0.02~0.04g/次,3次/日),或麻黃堿(25mg/次,3次/日);

 

9、患者應生活規律化,忌煙酒,低鹽少水飲食,不要過飽,避免過度緊張,忌激烈運動,避免高空、水邊及機械電機旁工作,以免發病時發生危險。

 

10、孕婦服藥有潛在致畸可能,應加注意。

 

藥物相互作用

 

抗癲癇藥物合用時,可以使血濃度降低,降低療效;

 

也可使血濃度升高,使之而出現毒性反應,但合理聯用可增效。

 

中樞抑制性藥物,如抗組胺藥、中樞性α激動劑、肌肉松弛藥、類鴉片鎮痛藥、抗抑郁藥、鎮靜催眠藥等可使抗癲癇藥的鎮靜或神經毒性加劇。

 

兒童用藥

 

兩項新的研究顯示,母親懷孕期間如果服用抗癲癇藥丙戊酸鈉的話,很容易導致胎兒出生缺陷以及智商低下。

 

丙戊酸鈉是經典的抗癲癇藥,也是市場上使用最久、最廣泛的抗癲癇藥。

 

研究調查了144名在懷孕期間服用此藥的婦女,發現其孩子出生缺陷的幾率為1成,為不服用藥物的女性的7倍,也是服用其他抗癲癇藥物女性的3倍。

 

而孩子出生后的智商,也要明顯低于沒有服藥的女性所生下的孩子。

 

相關出處

 

新編藥物學

 

相關藥品

 

奧卡西平、丙戊酸鎂、丙戊酸鈉、丙戊酰胺、加巴噴丁、加巴噴丁片、卡馬西平、拉莫三嗪、撲米酮、托吡酯、香草醛、乙琥胺

 

引用:http://big5.wiki8.com/kangdianxianyao_10180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9: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