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藥棒療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4:54: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藥棒療法

 

拼音

 

yàobàngliáofǎ

 

英文參考

 

Drugsticktherapy

 

概述

 

藥棒療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制好的中藥液,在人體適當經脈的穴位上進行叩擊的治病方法,多用木質堅硬,音響清脆的梨木或棗木為原料,根據叩擊部位不同,制成長22~50cm不同形狀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藥物配制取川烏、草烏、沒藥、三七、細辛、乳香等適量,按常法入白酒內浸泡后濾液備用。

 

根據病變部位、性質辨證選穴,一般原則是以痛為腧、由點到面;

 

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

 

經筋結聚處取穴。

 

手持木棒,蘸上藥液,在取好的部位進行叩擊,叩擊頻率以病情虛實而定,一般實證在每分鐘200次左右,宜重叩、快叩;

 

虛證在每分鐘150次以下,宜輕叩、慢叩。

 

此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鑒》中稱為“振挺”,并解釋云:“振即振擊,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

 

近代醫家多不采用,但民間仍流行,將其稱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等作用,主要適應于軟組織急慢性損傷,風寒濕痹及頭痛、感冒眩暈等一些內科疾病。

 

藥棒療法的操作方法

 

取1根長26~40cm、寬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制液中浸透數日后備用。

 

在所選穴位上涂擦適當的藥水,然后用木棒以不同手法進行叩擊。

 

經反復涂藥、叩擊,直至局部出現斑塊或皮膚呈橘皮狀,患者自感灼熱、疼痛減輕或消失為度。

 

一次藥棒治療1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根據病情和部位,可分別選用點、拍、打、甩等手法。

 

1.點法將藥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節上,拇指壓棒,用腕力叩擊,棒點要叩在穴位上,力求準、穩,用力輕、著力勻、觸面小,使病人有痰、脹、麻并沿其經絡循行路線放散。

 

點叩數分鐘后,皮下出現青紫或烏黑斑塊,患處感到發熱為佳象。

 

2.拍法藥棒尾端放在食指中節和中指、無名指節第3節上,拇指壓在食、中指縫間,腕肘同時用力叩擊,藥棒頂端1.5~3cm之間接觸皮膚,對患處拍打。

 

此法多適用于肌肉豐厚處或點到一定程度時。

 

3.打法藥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節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鉗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側偏斜,用藥棒側面叩打患處。

 

此法用在點、拍之后。

 

點拍時,皮膚出現斑塊由小而大,數塊連成一片,呈橘皮狀隆起,再使用此法,則患部發熱,療效更佳。

 

4.甩法藥棒尾端緊緊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擊患處。

 

甩擊時藥棒可在手心中翻動。

 

甩法叩擊可迅速叩擊出包塊,但甩擊時涂擦藥水份量須為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擊后立即涂擦藥水,還要注意觀察,防止皮膚起泡破損。

 

本法所選叩擊穴位,除沿用循經取穴、局部取穴的方法外,還可根據藥棒叩擊的特殊性和藥棒療法的適應證,采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

 

凹陷取穴法,系指選取人體表面肌肉和骨骼凹陷處的穴位。

 

特殊取穴法,系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鄰近穴位叩擊。

 

藥棒療法主治病癥肩關節周圍炎化瘀止痛棒(中醫雜志1988;

 

(3):39)生川烏30g,生草烏30g,桂枝30g,紅花30g,細辛20g,樟腦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蓮60g。

 

上述藥物研細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軟質木料制成叩擊錘,放入藥液浸泡后,取出叩擊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及阿是穴等,叩擊頻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止痛。

 

主治血瘀及風寒型肩關節周圍炎。

 

沙眼海螵蛸藥棒(《中醫眼科學》)用海螵蛸剔除堅硬外殼,切成小條狀,一端削成鴨舌狀,用高壓消毒或浸泡于10%黃連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時,后取出涼干備用。

 

術前將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轉眼瞼充分暴露瞼結膜面濾泡簇集處,用海螵蛸之鴨舌端緊貼病變處,略施壓力,來回摩擦,至輕出血,沙眼之濾泡基本消失為止。

 

用消毒棉簽拭去殘血,點入黃連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扎。

 

每4~5日1次。

 

功能解毒散結。

 

主治浸潤進行期沙眼。

 

注意事項

 

1.對胸部靠近心臟處及頭面部不能叩擊;

 

腹部只能輕點;

 

細小關節部位,如指、腕、踝、趾、鎖骨等關節和頸項部位,宜輕點、拍;

 

腰部應輕點、拍、打;

 

四肢肌肉較豐厚處,點、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輕后重;

 

四肢關節可重點、重拍、輕打、輕甩。

 

2.對年邁、體弱、病重、空腹、疲勞、酒后、過度緊張者,要防止暈棒,若見暈棒現象,可按暈針處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藥物、針灸、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引用:http://big5.wiki8.com/yaobangliaofa_10704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1:57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