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蠟樣芽孢桿菌】
拼音
làyàngyábāogǎnjūn
英文參考
Bacilluscereus
拉丁文名稱屬:Bacillus種:B.cereus
中文名稱屬:芽孢桿菌屬種:蠟樣芽孢桿菌
致病性蠟樣芽胞桿菌引起食物中毒是由于該菌產生腸毒素。
流行病學細菌分布蠟樣芽胞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塵和污水中,植物和許多生熟食品中常見。
已從多種食品中分離出該菌,包括肉、乳制品、蔬菜、魚、土豆、糊、醬油、布丁、炒米飯以及各種甜點等。
在美國,炒米飯是引發蠟樣芽胞桿菌嘔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在歐洲大都由甜點、肉餅、色拉和奶、肉類食品引起;
在我國主要與受污染的米飯或淀粉類制品有關。
流行情況蠟樣芽胞桿菌作為一種食源性疾病的報導較多,在各種食品中的檢出率也較高。
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
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由于保存溫度不當,放置時間較長或食品經加熱而殘存的芽胞以生長繁殖的條件,因而導致中毒。
中毒的發病率較高,一般為60-100%。
但也有在可疑食品中找不到蠟樣芽胞桿菌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情況,一般認為是由于蠟桿芽胞桿菌產生的熱穩定毒素所致。
臨床癥狀當攝入的食品其蠟樣芽胞桿菌數量達>106/克時常可導致食物中毒。
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在臨床上可分為嘔吐型和腹瀉型兩類。
嘔吐型的潛伏期為0.5-6小時,中毒癥狀以惡心、嘔吐為主,偶而有腹痙攣或腹瀉等癥狀,病程不超過24小時,這種類型的癥狀類似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腹瀉型的潛伏期為6-15小時,癥狀以水瀉、腹痙攣、腹痛為主,有時會有惡心等癥狀,病程約24小時,這種類型的癥狀類似于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流行病學特點形態特性蠟樣芽胞桿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大小為1-1.3×3-5μm,兼性需氧,形成芽胞,芽胞不突出菌體,菌體兩端較平整,多數呈鏈狀排列,與炭疽桿菌相似。
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為周鞭毛,有動力。
培養特性蠟樣芽胞桿菌生長溫度為25-37℃,最佳溫度30-32℃。
在肉湯中生長混濁有菌膜或壁環,振搖易乳化。
在普通瓊脂上生成的菌落較大,直徑3-10mm,灰白色、不透明,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邊緣常呈擴展狀。
偶有產生黃綠色色素,在血瓊脂平板上呈草綠色溶血。
在甘露醇卵黃多粘菌素(MYP)平板上,呈伊紅粉色菌落。
耐熱性蠟桿芽胞桿菌耐熱,其37℃16小時的肉湯培養物的D80℃值(在80℃時使細菌數減少90%所需的時間)約為10-15分鐘;
使肉湯中細菌(2.4×107/mL)轉為陰性需100℃20分鐘。
其游離芽胞能耐受100℃30分鐘,而干熱滅菌需120℃60分鐘才能殺死。
毒素情況產生蠟狀桿菌溶血素(鼠致死毒素,溶血素I)和溶血素BL。
相關資料SN0176-92出口食品中蠟樣芽孢桿菌檢驗方法化妝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第2部分:需氧芽孢桿菌和蠟樣芽孢桿菌
引用:http://big5.wiki8.com/layangyabaoganjun_109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