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道德經》第二篇有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9 17:27: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5-9 17:50 編輯

學《道德經》第二章有感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無有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師解義《道德經》第一篇的時候已經告訴我們:名稱是萬物運作玄機的關鍵依據,由此第一篇實為說明名稱的重要性,要有一個好名字。

 

此第二篇,是在告訴世人什麼道理呢?上課前,我先百度查了一些有關資料。 
 

林林總總,似乎都在說差不多的一個意思:“美的存在,是因為有醜的參照。善的存在,是因為有惡的對比。萬物都有其相對性,這是符合自然符合道性的常識。所以聖人才會順其自然處事,做不需言語的方式去教導,聽任萬物自然興起不强去主宰(創始),,,,功成業就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所以無所謂失去(不居功,所以被人稱頌不被遺忘)。” 這些看似是對原文“準確”的翻譯,但其翻譯內容讓我實在非常困惑,非常費解。 
 

難道《道德經》這一篇在教世人“無為”處事?譯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的態度呀!

 

順其自然去做,不强去主宰創始,成功要不居功不占有,這樣人生才不會失去什麼,總而言之,做一個無為無爭的人就對了?

 

舉例來說,假使從古到今的農民百姓學用這個“聖人思想”:無為態度種莊稼,順其自然的讓莊稼生長,不去主宰,不去干預?那結果收獲的是糧食還是雜草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者種莊稼成功豐收了,而去功成不居——我的勞動成功啦,莊稼熟了,大家隨便拿去好了,我不居的! 哈哈,那好,自己餓死好了。

 

又或者依據其理義舉例來讓如今的企業和員工應用:無為態度去經營、去工作,凡事總有好壞相對,順其自然!招商不成功,無為態度不强求吧;銷售不成功,無為態度順其自然吧!這樣的企業和員工能生存發展嗎? 等等一些........。 
 

所以上課時候,老師問我對原文第一句的理解,我真正是不明白這段文字到底在說什麼。 
 

在聽到老師在說到:如果原文真是那樣的義理,那世人還不如早點去死啦,不是嗎?.........。 
 

我是共鳴得快要失聲而笑。 
 

確實,用“無為”態度順其自然的生活,也就順其自然的去死掉(連醫院都不需要了,順其自然嘛)。 
 

人活著幹嘛?活着為去順其自然的死去?!百萬年來,動物界都根據生存需要而進化自己的功能,何況是人的生活!人無為而作,豈不是等死,等著被社會淘汰,被自然淘汰種族。 
 

又說一個人如果成功了還不去接受其成功的成果,那個人要不就是不在紅塵的“神聖人”,要不就是個“二 ”。 
 

那第二篇到底是在說什麼? 我對課中老師的講解理解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天下人都知道美麗的、善良的、好的、對的東西,是值得稱贊的,自己不要做壞事就可以了。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做好的事情值得學習的,只是不去做好事而已。 
 

故無有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所以,有和没有是相對關系,困難和容易也是相對的程序關系,長與短是相對形體關系,上與下是相對角度關系,音與聲相對融合關系,前與後是相對依循關系。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根據君子處事做和不做的事,這些是可以不用說正常人都知道的規矩常識。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萬物生長興起豈是相當於不推辭,不成熟的時候尚不結果,生長興起的時候則不依賴,長成的時候不會停止而繼續前進。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只有如此不停止的決心,才是做與不做的決定。 
 

以下是我的理解認識。 
 

“天下皆知,,,,,斯不善己。”告訴我們一件美好的、值得學習的事物,只要選擇去做還是不去做就能符合好壞標準。 
 

例如說“天下没有醜的女人,只有懶的女人”,這句話也說明了做和不做導致不同結果的關系。 
 

你注意儀容,自然會花時間去搭配服飾,會花時間注意皮膚護理。 
 

堅持,不停止的去做了,美女便出現了。 
 

你知道這樣做可以變美,但懶於去做,於是乎,黄臉婆出現了。 
 

又或者說,大家都知道,在學苑只要堅持去學習,便能獲得“欲觀其徼”的能力。 
 

你堅持去做,便是達成能力的途徑。 
 

不去做,便會處於相反的無知的狀態。 
 

對立結果的產生,都是作與不做的產生。 
 

“有無相生,,,,前後相隨”這些是告訴我們,事物本身就存在相對性,我們不要執着於去比較其相對結果,其相對結果只因我們對待事物的認知角度和方法程序不而產生。 
 

在第一章,我們知道“常有”和“常無”的區别,生活中的“有”和“無”也是認知及行為造成。 
 

拿“有錢”和“無錢”來說明:處現社會“財運”自有本有人人都有,為什麼有些人有財運有錢,有些人就没有?那是因為其人的認知度左右其行為方式,導致能否發現“財運”抓住財運,而導致有没有錢的結果。 
 

困難和容易的區别在於是否用對方法程序去做而顯現的相對結果的關系,一件事情,用正確的方法去做,呈現簡單輕鬆,用錯誤的方法會呈現困難。 
 

長與短是形體相對,上下關系是由角度定義,音頻與聲波融合關系,前與後相互次序依循。 
 

這一些都是正常人會知道區分的常識,不需要去教導說明的。 
 

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做好事或者去做壞事,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問題、認知問題、方法問題、選擇問題不同而導致好壞的結果。 
 

用萬物的生長來比擬:萬物的生長興起是不會推辭的,在其不成熟的時候也不會去結果,在其生長的時候不會有依賴,在其長成的時候不會停止而會繼續生長。 
 

萬物的生長,先是要符合自然的前提下,才會呈現上面的狀態哦。 
 

萬物生長符合自然時候可以看成其符合與選擇好的一面並堅持去生長便能得到發展繁衍。 
 

萬物順應自然可以稱其好。 
 

如果其萬物不選擇對的時間去生長,其結果還會如此呈現嗎?不會的,違反自然規律只會有非正常的結果,得不好的結果,終被滅亡。 
 

萬物違反自然可以稱其壞也。 
 

萬物生長的現象,就是好與壞、正確與錯誤選擇的結果。 
 

只要對了,堅持去做了就可以。 
 

所以說,事物相對性的存在,就是方法程序及選擇而生。 
 

一件事情好壞正確與否,文中用自然界萬物生長來做比喻一樣:能夠順應自然停止不息的狀態下生長,就是正確的決定,就是好的結果。 
 

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只有像萬物生長繁衍順應自然一樣選擇正確的、不停止的狀態,來決定能做和不能做 、去做和不去做,才會有好的結果。 
 

因此《道德經》第二篇,其實是在告訴世人:對於一件事情,要用正確的觀念,堅持去做,才會有好的結果。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1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