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7 02:35 編輯
【醫學百科●外用藥物推拿療法】
拼音
wàiyòngyàowùtuīnáliáofǎ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就是根據藥物的性味歸經、主治作用等情況,使用單方或復方,按搗汁、粉末、加熱、泡酒、調合等方法加工,將其結合各種推拿手法施術于患者一定部位的一種治病方法。
它的特點是具有藥物和推拿雙重作用。
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各科病癥,特別是各種急慢性痛癥。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操作方法外用藥物推拿療法的作用原理1.按照中醫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根據藥物的性味與歸經對癥選用,辨證取穴,或發表散寒,或鎮痛祛邪,或疏肝理氣,或清熱解毒,或消疳祛積,或補腎壯陽,或活血通絡、續筋接骨等等。
2.通過使用推拿手法,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利用,增強治療效果,同時可以減少手法造成的機體損傷,如使用酒劑、油劑或粉劑為遞質,既可增強療效,又可減輕或緩沖手法對皮膚的摩擦力。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的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握法、熱燙法、膏摩法、酒精法等。
具體作法為:1.揉法以外用藥物揉動一定部位,使皮膚揉動濕潤為度。
2.擦法以外用藥物摩擦一定部位,使皮膚擦紅為度。
3.抹法以外用藥物如水劑、敷藥等,抹涂一定部位,使皮膚感受藥物刺激。
4.拍法將藥物貼在一定部位,然后用手拍打藥物,通過拍擊使藥液滲透入里。
5.握法用手握捏藥物,使手掌有熱感為度,醫生可協助握捏。
6.熱燙法將藥物加熱后,用燙熱的藥物在一定部位上滾動。
7.膏摩法將藥物研成細末調成膏狀,涂敷在一定部位上后,進行摩動揉捏。
8.酒洗法將藥物泡酒,7天后取出,然后用藥酒擦洗推搓一定部位。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的作用部位1.頭頸部印堂、太陽、百會、囟會、頸窩等。
2.軀干部胸心、背心、臍心、脘腹、丹田、命門、八髎、天宗等。
3.肢體部手心、合谷、大陵、肘窩、內關、足心、承山、足三里、胭窩、環跳、解溪等。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主治病癥風濕痹痛以曲魚膏(大黃、黃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皮、躑躅花、芫花、蜀椒、皂莢、附子、藜蘆、路路通)摩擦患處。
關節酸痛以當歸摩膏(當歸、細辛、肉桂、生地、天雄、白芷、川芎、丹砂、干姜、烏頭、松脂、豬脂)摩擦患關節及其周圍。
骨痛以摩風膏(蓖麻子、草烏頭、乳香、沒藥、防風、五靈脂)涂抹、推擦患處。
肌肉痙攣以摩風白芷膏(白芷、防風、附子、白芍、當歸、川椒、羌活、獨活、藁本、川烏、細辛、僵蠶、生姜、黃醋、豬脂、五靈脂)推摩、揉擦患處。
肢體麻木以野葛膏(野葛、犀角、蛇銜、莽草、烏頭、桔梗、升麻、防風、蜀椒、干姜、鱉甲、雄黃、巴豆、丹參、躑躅花)摩擦患部。
腰痛以摩腰丹(附子尖、烏頭尖、南星、朱砂、干姜、樟腦、丁香、麝香、吳茱萸、肉桂、路路通、當歸)摩擦患部。
軟組織損傷、勞損用冬青油或凡士林摩揉局部并推擦之。
或用活血膏(當歸、紅花、川芎、路路通、白芍、防風、白芷、五靈脂)摩揉患處。
頭痛、項痛用祛痛膏(川芎、白芷、當歸、吳茱萸、羌活、防風)摩揉患處及太陽、列缺、合谷穴。
半身不遂用烏頭膏(烏頭、莽草、野葛)摩揉患處。
肘后血腫先在肘關節周圍點穴按摩10分鐘,或熱敷20分鐘。
清潔局部皮膚,將預制的發團蘸取溫熱的藥酒,在患處作搓擦,手法宜輕而溫和,絕對不能擦破皮膚,約10~30分鐘后,血腫逐漸軟化并漸消退。
在擦藥過程中要不斷蘸取藥酒。
藥酒主要是活血化淤之藥物所浸之酒。
腰背部宿傷、勞損疼痛在擦藥部位上敷貼略大于擦藥面積的寶珍膏。
敷貼前,先將膏藥烘軟稍溫,敷貼后加壓包扎,在開始的5天內分泌物較多,并由無色透明轉為乳白色膿樣稠性分泌物,須每天換藥2~4次。
換藥時輕輕揭開膏藥,用消毒棉花球或柔軟的紗布揩除分泌物,創面周圍用酒精棉球擦拭。
5天后分泌物逐漸減少,換藥次數亦可隨之減為1~2次。
約10天左右分泌物消失,創面干燥而呈褐色。
如痹痛明顯者可在藥膏中加入適量丁香肉桂。
除上述病癥外,還可治療四肢軟組織損傷后瘀血凝滯,日久不愈而疼痛者;
胸脅部外傷后,胸悶胸痛經久不愈者;
四肢、脊柱風濕痹痛久治無效者等。
外用藥物推拿療法注意事項
1.外用藥物推拿所用藥物大多含有毒性,忌入口中。
2.施用本法時應注意防止損傷皮膚。
3.對施治部位或其附近有化膿感染者,或伴有嚴重心、肝、腎病者以及孕婦,禁用或慎用本法。
4.搓擦時,可用發團(取少女柔軟長發搓成6cm直徑的疏松發團,洗凈,沸水消毒干燥后用)作為工具,其它如海綿等不可作工具,以免損傷皮膚。
5.治療后要注意局部衛生,以免發生感染。
引用:http://big5.wiki8.com/waiyongyaowutuinaliaofa_11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