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攝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6 07:4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6 08:44 編輯

醫學百科●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攝影

 

拼音hécígòngzhènjìsuànjīduàncéngshèyǐng

英文參考Nuclearmagneticresonancecomputedtomography

 

概述

 

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攝影亦稱核磁共振CT,是一種以核磁共振為信號源,采用計算機斷層照相技術獲得人體內部組織圖像的方法。

 

核磁共振現象于1946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布洛奇(F.Bloch)和啥佛大學珀塞爾(E.Purcell)分別實驗證實,197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用核磁共振技術獲得人手腕的剖面圖像,1980年世界上第一臺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問世,1981年實現了全身掃描圖像。

 

核磁共振CT主要由磁體、梯度磁場發生系統、高頻無線電波發生系統、計算機系統組成。

 

檢查時病人躺在靜止的磁體里,高頻無線電波激發人體內的氫原子核,使其產生磁共振;

 

再在靜磁場上疊加X、Y和Z三個空間方向梯度磁場,即獲得檢查部位的核磁共振信號;

 

這些信號經過計算機的處理,便得到相應部位的斷層圖像。

 

核磁共振CT對一個部位可提供三幅不同的斷層圖像,即密度像、T1像和T2像。

 

密度像反映各組織中所含氫原子核密度分布情況,T1像和T2像則分別表示了共振氫原子核與其周圍分子及氫原子核之間相互聯系的情況。

 

與X線CT相比,核磁共振CT對人體無電離輻射傷害,并可提供任意截面(橫斷、冠狀、矢狀和任意角度的斜面斷層)的高對比度圖像。

 

其圖像分辨率可達0.3mm,對軟組織也有很高的分辨率。

 

目前,核磁共振CT對腦和脊髓病變診斷最為有效,如小的腦和腦干梗塞灶、腦腫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圍、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癥等。

 

另外,在心血管疾病診斷方面也很有前途,無需造影劑就可清楚地了解心腔大小、形態,大血管情況和心肌厚度,且可三維成像。

 

 

引用:http://big5.wiki8.com/hecigongzhenjisuanjiduancengsheying_11918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05:18 , Processed in 0.2500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