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臑俞】 拼音nàoshū英文參考Naoshu(SI10)標準定位臑俞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肩位,上臂內收時,當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
穴位解剖臑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筋膜、三角肌、岡下肌。
有旋肱后動、靜脈,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
分布著臂后皮神經,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皮膚由腋神經上支(皮神經)分布。
皮下組織厚而致密,并發出纖維束連于皮膚。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該肌質內。
三角肌由腋神經支配。
該神經起于臂叢的后束,與旋肱后動脈伴行,穿四邊孔(或間隙),繞肱骨外科頸向后,在三角肌的深面分為上支和下支。
除該肌后部由腋神經下支有肌支支配外,肌肉的其余部分及被蓋該肌表面的皮膚均由上支的分支支配和分布。
岡下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特異性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功用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主治病癥肩周炎,腦血管病后遺癥,頸淋巴結結核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臑俞配臂臑,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痠痛。
臑俞配肺俞,有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臑俞配肩井、膻中,有散結消腫的作用,主治乳癰。
文獻摘要《甲乙經》:氣手太陽、陽維、陽蹻之會。
《銅人》:治臂痠無力。
《大成》:主寒熱氣腫脛(頸)痛。
研究進展癲癇臑俞配風市、大椎,埋腸線,有一定效果。
肩周炎用焠刺俞治療
50例,有良好效果。
但體虛者慎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naoshu_122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