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5 22:32 編輯
【醫學百科●腕踝針法】
拼音wànhuáizhēnfǎ英文參考carpus-ankleacupuncture
概述
腕踝針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分區與主治病癥前后正中線為標線,身體兩側由前向后分為6個縱行區。
區名:1區位置:前正中線兩側,包括額部、眼、鼻、舌、咽喉、氣管、食管、心臟、腹部、會陰主治:前額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腫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經、白帶、遺尿等。
區名:2區位置:軀體前面的兩旁(1區的兩側),包括顳部、頰部、后牙、頜下部、乳部、肺、側腹部,主治:后牙痛、哮喘、胸脅痛等。
區名:3區位置:軀體前面的外緣(2區的外緣),范圍狹窄,包括沿耳郭前緣的頭面部、胸腹部、腋窩前緣向下的垂直線,主治:顳淺動脈痛,沿腋前緣垂直線部位的胸痛或腹痛。
區名:4區位置:軀體前后面交界處,包括頭項、耳以及腋窩垂直向下的區域,主治:頭頂痛、耳鳴耳聾、腋中線部位的胸腹痛。
區名:5區位置:軀體后面的兩旁(與2區相對),包括頭頸后外側、肩胛區、軀干兩旁、下肢外側,主治:頸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側腰痛等。
區名:6區位置:軀體后正中線兩側的區域(與1區相對),包括后頭部、枕項部、脊柱部、尾骶部、肛門等,主治:后頭痛、項強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區四肢分區可按軀干分區類推。
當兩上、下肢處于內側面向前的外旋位、兩下肢靠攏時,四肢的內側面相當于軀干的前面;外側面相當于軀干的后面;
前面靠攏的縫相當于前正中線;
后面靠攏的縫相當于后正中線,這樣四肢的分區就可按軀干的分區類推。
軀干上下分區軀干部的6區又可劃分成上下區。
應用時,先查明病癥所在區,再選用同區相應的進針點。
軀干上下分區: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處為中心劃一條環繞身體的水平線稱橫膈線,將身體六區分成上下兩半,橫膈線以上各區加“上”字,橫膈線以下各區加“下”字。
如上1區、下1區,以此類推,用稱各區。
進針點腕部腕部有6個進針點,分別代表上6區,約在腕橫紋上二橫指(內關、外關)一圈處。
從掌間尺側至橈側,再從腕背橈側至尺側,依次稱作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位置:在小指側的尺骨緣前方,用拇指端按壓覺凹陷處。
適應證:前額痛、目疾、鼻疾、面神經炎、前牙腫痛、咽喉腫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暈、盜汗、失眠、郁證、癲癇等。
上2位置:在腕掌側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內關穴。
適應證:頜下腫痛、胸悶、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位置:靠橈動脈外側。
適應證:如高血壓、胸痛等。
上4位置:手掌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
適應證:如頭頂痛、耳疾、顳下頜關節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關穴。
適應證:如后顳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證、上肢運動障礙、肘腕和指關節痛等。
上6位置:小指側尺骨緣背。
適應證:如后頭痛、枕項痛、脊柱(頸胸段)痛等。
踝部踝部有進針點6個,分別代表下6區,約在內、外踝最高點上三橫指(懸鐘、三陰交)一圈處。
從跟腱內側起向前轉到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位置:靠跟腱內緣。
適應證:如上腹部脹痛、痛經、白帶多、遺尿、陰部瘙癢癥、足跟痛等。
下2位置:在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
適應證:如脅痛、側腹痛、過敏性腸炎等。
下3位置:脛骨前緣向內1cm處。
適應證:如膝關節痛等。
下4位置:脛骨前緣與腓骨前緣的中點。
適應證:如股四頭肌部痛、膝關節炎、下肢痿痹證、下肢癱瘓、趾關節痛。
下5位置:在外側面中央。
適應證:如髖關節痛、踝關節扭傷等。
下6位置:靠跟腱外緣。
適應證:如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腳前掌指痛。
操作方法
選定進針點后,皮膚常規消毒,醫者左手固定進針點上部(拇指拉緊皮膚,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30度角,快速進入皮下,針體貼近皮膚表面,針體沿皮下淺表層刺入一定深度,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
若患者有酸、麻、脹、重感覺,說明針體深入筋膜下層,進針過深,須要調針至皮下淺表層,針刺深度約為1.5寸。
針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變在四肢未端則針刺方向朝下。
針刺沿皮下淺表層進達一定深度后,留針20~30min,不做捻轉提插。
一般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急癥可每日1次。
選進針點時,對局部病癥,選病癥所在的同側分區的進針點,對全身性病癥,如失眠、盜汗等可選兩側相應進針點。
注意事項
腕踝進針一般應不痛,進針痛時要調針,至不痛為度。
調針時應將針退至皮下表淺部位,再重新進針,或檢查針尖是否沿縱行直線方向插入。
若出現頭昏、心慌等癥,需將針退出以防暈針。
引用:http://big5.wiki8.com/wanhuaizhenfa_122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