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穴位割治法】
概述
割治療
法亦稱割脂療法。
是在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處,用手術刀切開皮膚,取出少量皮下脂肪組織,或對局部給予適當刺激,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而治療
疾病的方法。
本法為生理上的刺激療法,不僅可以促進機體的分泌和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能力,而且還能通過改變高級神經的活動,阻斷原有的病理條件反射。
調整植物神經的功能,使某些功能性或病理性的疾病緩解治愈。
民間早用此法治小兒疳癥,近年來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凡內、外、婦、兒各科中的慢性病均宜應用,尤其對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有特效。
局部麻醉后,用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約0.5~lcm,止血鉗分離切口,摘去黃豆或蠶豆大的脂肪組織,尚可配合埋藏療法埋植異物,縫合包扎即可。
或者在切開皮膚后,將血管鉗伸入皮下,左右上下進行按摩刺激,使患者出現酸、麻、脹感,并向四周擴散。
可7天割治1次。
施術時,應注意不要損傷血管和神經,并注意防止污染發炎。
應用割治法,對小兒疳癥一般只割一次,但對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病癥,常須重復割治。
本法適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神經衰弱、消化性潰瘍等疾患的治療。
器材普通外科手術刀,血管鉗,縫合針,線,消毒敷料,局部麻醉藥物等。
方法
割治部位常規消毒,局部麻醉;
以左手拇食兩指舒張按壓腧穴兩旁,右手持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切口長約0.3~1.0cm左右;
用血管鉗分離切口,使脂肪暴露,并摘除黃豆或蠶豆大的一塊脂肪組織;
再將血管鉗深入切口處皮下或控向周圍,進行滑動按摩,以使局部產生、脹、麻或四周擴散,呈傳導樣感覺。
其刺激強度、感覺輕重,當依據病情性質和患者體質強弱而定;
施術完畢,切口可縫合一針,消毒紗布包扎;
7日后拆線;
每次割治1~2穴,兩次割治之間間隔7~10日,可在原部位上或另選穴位進行。
割治部位與適應病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取膻中、肺俞、大椎、定喘、掌1(食指第一節掌面正中)、掌2(掌面2、3掌骨間,食指與中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掌3(掌面3、4掌骨間,中指無名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癥、取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掌6(大陵穴向掌心方向移1.5cm處)、掌7(神門穴向無名指、小指間方向移1.5cm處)。
小兒疳積、消化不良、頭痛、神經衰弱,取掌4(手掌側,4、5掌骨間,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約0.5處)、掌5(手掌側,大魚際尺側邊緣,魚際穴處)。
注意事項
割治過程中,必須加強無菌觀念,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割治不得過深,以免損傷血管、神經或韌帶等。
重度心臟病、高血壓、出血傾向性疾病等,宜慎用或不用。
局部水腫或感染者,暫不宜割治。
割治后,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如周身不適、食欲不振、割治部位不適等,一般3~5天后即可自行消失,嚴重時應作對癥處理。
術后須休息2~3天,并注意飲食,防寒保暖。
引用:http://big5.wiki8.com/xueweigezhifa_122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