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
或言曉宗斯經將來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及後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
若或苟營指從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納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
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營。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
春刺井。夏刺榮。仲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行於經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營。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
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營。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營。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營。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營。注於後谿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足三陽三陰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營。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營。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虛為原。行於陽輔為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營。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穀為原。行於昆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營。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營。注於大衝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腎。出涌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營。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
隨其堅付取之其病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
西水方補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
轉也不轉魚食緩緩若肚者如人行三裡許。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
知天者無主筋髓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又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飢。無刺大渴。無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又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傳於後代。歧伯對曰。
九八七應應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
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 吟。敢問其方。
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
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愿聞其道。
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歧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今列孔穴圖經於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