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盛京三陵】
【標題】: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盛京三陵
【內容】:位於遼寧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稱東北三陵,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祖先陵墓。
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構成了一組清朝帝陵體系,濃縮了清朝的歷史。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陵區坐落在瀋陽市東北11公里處,占地近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2座(組)。
福陵始建于後金天聰三年(西元1629年),竣工于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
陵墓面臨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清幽。
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階;
建築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
因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西元1643年),與福陵同年竣工,經康熙、嘉慶增建,陵區占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
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極似一座小城。
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
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臺階為底座,黃琉璃瓦頂,再加上畫棟雕樑、金匾紅牆,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
方城北端為寶城,寶城為月牙形,城內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墓室。
登上寶頂四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小,占地僅1.1萬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
永陵始建於西元1598年,是滿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21公里處的永陵鎮。
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
陵宮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窯、果樓等部分組成。
啟運山如屏風矗立背後,蘇子河如玉帶飄過陵前,河對岸的煙囪山與啟運山遙相呼應,使地處群山環繞中的永陵顯得十分壯闊。
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之地,所以終年香火不斷。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9次親來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
【序號】:233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C%E4%B8%89%E9%99%B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