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之最/世界人文/九月藏山好個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3 08:3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之最/世界人文/九月藏山好個秋

 

【標題】:九月藏山好個秋

 

【內容】:藏山,是盂縣人的驕傲。

 

從某種角度審視,藏山拘氣事實上有時甚至比盂縣的外界的影響還要大。

 

古往今來,人們到名山中去,大多以遊覽愉悅為其主要目的;

 

但對藏山卻有例外,更多的人藏山是抱著一種崇敬瞻仰的心緒進入藏山大門的。

 

藏山四季的景色都很壯美,春夏秋冬均極具特色。

 

然則,從歷史上去考察,秋天瞻拜藏山則更具情趣。

 

稍微翻翻古人對藏山的題詠,即不難發現,原來秋天的藏山能難予人更多更深的感受。

 

明代人喬宇可能不止一次來過藏山。

 

第一次他在《題藏山廟》詩中就留下了“仇猶遺墟秋草碧,盂於殘黛晚霞紅”的描寫,第二次《游藏山》詩中仍然寫的是“雲屏半展雪峰翠,石鼎旋開霜葉紅。”

 

似乎已是深秋,白雪紅葉,看似寫景,實為抒情。

 

他自己就已經表白說:“遙訪名山晉鄙東,我來非是為觀風。”

 

傅山先生訪藏山也是在秋天。

 

賜走到藏山山口那座名為“七機岩”的地方時,他即不禁吟曰:“勞人尋幽山,青鞋破秋紫。”

 

待到重九日那天,他更是吟寫出了“落寞藏山客,淒淒白露天”與“沈綿期一豁,秋氣重三台”這般秋情厚重的詩句。

 

至於在其他來游藏山古代詩人的筆下,諸如“藏山遲雁過,一葉已先秋”和“古殿荒涼澗水東,薄雲高義嘯秋風”,以及“出關唯落,曉亦秋聲”等等,那就更多了。

 

盂縣藏山,因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屠岸賈追殺趙氏遺孤而程嬰也公孫杵臼兩義士捨身救孤的歷史故事而聞名。

 

自古民間傳說此山即程嬰藏匿趙武之處,但也有許多學者對此大不以為然。

 

他們以為當時晉國都城在今晉南侯馬、曲沃一帶,程嬰在屠岸賈追殺之中約逃到近千華里以外的仇猶之地(今盂縣在周時為古仇猶國地),所以,這些學者就認為後來藏山的現現,大不了屬於漢魏以後一些無聊文人們弄出的把戲。

 

但我抒不這樣認為。

 

程嬰藏孤之地固然不可能遠至今日盂縣,然而盂縣藏山對程嬰和趙武的祭祀也絕不會僅是因為漢魏以後文人們憑空編出的反戲。

 

晉青公二年(西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後,今天的晉東北地區,特別是盂縣、定襄一帶曾是趙國控制的核心地域,祖宗祭祀又是商周以後最重要的大事,所以我以為,盂縣藏山的祭祀程嬰與趙武,至少不應晚于武靈王登位(西元前325年)前後。

 

直至現當代,盂縣地面上還保存九座祭祀趙武(即那位趙氏孤兒)的廟宇,這裏的今人仍然像古人一樣將趙武稱為“大王”,將趙武廟稱作“大王廟”。

 

這種稱謂習俗,無疑即應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世人皆知,燕趙之地自古多出慷慨俠義之士,這可能也應該與趙國在立國之初,就弘揚褒獎並在民間廣為祭祀紀念程嬰、公孫杵臼這樣的捨身取義之士大有關係。

 

燕國與趙國唇齒相依。

 

戰國未期,燕人同面對強秦的進攻,為了刺殺秦始皇,燕人樊於期不惜自殺將自己的頭顱讓另一位燕國壯士荊軻拿去以創造剌殺秦始皇的機會。

 

這無疑與程嬰獻出自己兒子的全命,公孫杵臼則慷慨赴死以救趙氏孤兒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據說荊軻刺秦臨行時也正值秋天,當時竟有如此絕唱:“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河北易縣與山西盂縣之間可謂毗鄰之地,易水與藏山揪天亦當類同。

 

此情此景,觸時傷事,也許只有悲烈的秋色秋風,才配作為對程嬰、荊軻們義舉壯行的祭奠吧。

 

藏山,千百年來堪稱為此類歷史祭奠的典型之地。

 

近古以後,藏山的造景活動曾經出現過兩次大的高潮。

 

一次在西元11世紀之初金兵南下和趙宋朝廷南撤之後,另一次則是在西元16世紀至17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

 

這兩個時期藏山受到當時世人尤其是封建士大夫們的格外推崇與重視。

 

說穿了,是因為這兩個時期在歷史上都是王朝更替的多事之秋。

 

據知南逃後的趙宋朝廷為了挽回衰敗之勢並保信半壁江山,意以趙武的直系後裔自稱,以拉攏文武百官偈程嬰、公孫杵臼一樣為其岌岌可危的逃亡政權賣命。

 

於是乎,死去600餘年的程嬰被加封為“忠節成信侯”公孫杵臼被加封為“通勇忠智侯”,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理出現了專祭這兩位古人的“祚德廟”。

 

這種風氣同樣也影響到了已被金人佔領的可以北大片土地。

 

現在仍然保留在盂縣金代所建“大王廟”中的同時期碑刻,似可證明此種影響。

 

金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始曾做過盂縣縣令的智楫,在其五年之後為藏山所撰寫的《神泉裏藏山廟記》碑文中講到當時的藏山之祭,說是“歲歲血祭,遠近歸禱”,可見其主之盛大悲壯。

 

在此之後,藏山上逐漸形成了著名的“藏山十景”,即所謂龍鳳松、藏孤洞、飛岩樓、黑龍池、滴龍池、滴水岩、湃水洞、烈士祠、七機岩、石壁夕照和南嶂笏峰等。

 

宋金以後,藏山與搜孤救孤的著名歷史故事一起,在民間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狀況。

 

元代人紀君祥後來又寫了題名為《冤報冤趙氏孤兒》一劇介紹到了法國,這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早被翻譯介紹到國外的古代戲劇作品,《趙氏孤兒》從此也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著名東方悲劇之一。

 

僅從這個意義上看,作為目前中國國內完好保存了兩千餘年的唯一一處與《趙氏孤兒》一劇密切瓜葛的歷史文化名勝,藏山,實在也應該被介紹國朋友們都來瞻仰禮拜一番。

 

傅山先生曾為藏山文子祠書寫過一副寓意深刻的對聯。

 

是曰:

 

【序號】:942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D%E5%80%8B%E7%A7%8B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4 00:3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