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胎者。貴衝任脈旺。元氣充足。則飲食如常。身體壯健。色澤不衰。而無病患相侵。血氣充實。可保十月滿足。
分娩無虞。母子堅牢。何疾之有。若血氣不充。衝任脈虛。則經水愆期。豈能受孕。縱得孕而胞門子戶虛寒。亦受胎不實。
或衝任脈虛而協熱。輕則胎動不安。重則三五七月即墮。
更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傷脾胃。或淫欲損真元。
皆致疾之由也。故凡有胎者。以安為要。
佐以養血順氣。蓋血有餘。則子得血而易長。故四物湯為要劑。若氣得順。則中氣舒轉。
飲食加飧。母氣旺子氣亦旺。
故須砂仁、香附以順氣。然血虛者。
四物加香、砂。氣虛者。即以四君加香、砂。
古人治胎前。每將人參、砂仁同用。取其一補一順。補則氣旺而無墮胎之患。順則氣血通和而無難產之憂。良要法也。
今舉胎前之症而縷述之。妊娠三月以來。心虛煩悶。名曰惡阻。宜人參橘皮湯、人參木瓜湯。
亦有體困肢懶。或眩暈嗜臥。惡心嘔吐。漿粥不入。
甚至惡寒發熱者。宜丁術湯。或體肥惡阻。
痰必盛。宜二陳東加減。
體瘦惡阻。火必多。宜二陳東加山梔、連翹。總之。惡阻一症。
古人以形病而脈不病別之。余則謂惡阻者。無不喜食酸物。不若以嗜酸別之為更明切。亦有平日氣血調和。臟腑榮暢。不患惡阻。
雖患亦甚輕甚暫者。又不可不知。妊娠三四月間。忽然失音不語。
名曰子喑。此非藥可愈。待產子自愈。以胎氣上侵肺系及喉。雖喑而不為病也。妊娠四五月來。本君相二火養胎。平素有火。
而胎熱氣逆。胎上湊心不安。胸膈脹滿。名曰子懸。宜子懸湯、紫蘇飲。
妊娠五六月。乃少陰君火以養精。
六七月。乃少陽相火以養氣。平素有火之人。內外之火相感。
而作煩躁悶亂不安者。名曰子煩。宜安神丸。
妊娠五六月以來。浮腫如水氣者。名曰子腫。俗呼琉璃胎。宜防己湯。若面目腫如水。氣喘而短虛也。宜白朮散。
亦有胎前浮腫。專由脾虛者。宜芍艾湯。
妊娠五六月間。腹大異常。胸膈脹滿。名曰胎水。
此胞中蓄水也。若不早治。生子手足必然軟短。形體生理殘障。
或水下即死。宜鯉魚湯。
妊娠七八月。忽然卒倒僵仆。不省人事。
頃刻即醒。名曰兒暈。宜葛根湯。亦有因氣血兩虛而卒暈者。宜八珍湯。
妊娠七八月以來。胎氣漸粗。兩足浮腫。頭目不腫者。亦名子腫。
與五六月間之腫各異。又名皺腳。
宜健脾補氣。宜平胃散。若兩足腫。足趾間出黃水。乃水氣腫滿之故。宜天仙藤散。
妊娠八九月。小便不通。蓋因氣弱不能舉胎。
胎壅膀胱。水不能出。名曰轉胞。忌服利水之品。宜人參升麻湯。
妊娠將臨月。兩目失明。不見燈火。頭痛眩暈。腮頷腫。不能轉側。此肝經熱毒上攻。由過食炙 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熱。宜消風散、天門冬飲。
妊娠有三四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於氣血不充。名曰滑胎。宜固胎丸。
以上皆按月可稽者也。其有妊娠經血不時而來者。名曰漏胎。
當察其脈之何虛以治之。或氣虛。宜四君子東加黃芩、阿膠。或血虛。宜四物東加芩、連、白朮、益母草。
皆不可混。妊娠因酒色過度。內傷胞門。或飲食積熱。以至水道秘塞。小便淋瀝而痛者。
名曰子淋。宜安榮散。亦有兼內熱而淋者。宜五苓散。妊娠瘧疾。名曰子瘧。或熱多寒少。宜清脾飲去半夏。或寒多熱少。宜人參養胃湯去半夏。或元氣虛弱。宜勝金丹。
皆當分別。妊娠心痛。非心痛也。乃胎氣上升所致。亦名子懸。與四五月之子懸不同。須安胎養血。佐以順氣。而又有客熱犯胃而痛者。宜二陳湯去半夏加二朮、黃芩。
又有客寒犯胃而痛者。宜火龍散。妊娠咳嗽。名曰子嗽。此胎氣為病。
產後自愈。不必服藥。
然或因外感風寒。宜桔梗散。或因火盛乘金。宜兜鈴散、百合散。是又不可不治者。
妊娠中風。頭項強直。筋攣語澀。痰涎壅甚。昏不知人。名曰子癇。宜羚羊角散。
妊娠不守禁忌。縱恣口腹。過食生冷瓜果。及當風取涼。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脹痛。
腸中虛鳴。四肢拘急。便泄欲絕。名曰胎寒。
宜安胎和氣飲。妊娠初時。即常患腹痛者。此由血熱之故。名曰痛胎。一時不易愈。只宜時服涼血藥稍解之。宜梔芩湯。
以上皆妊娠病之有名可舉者也。此外如妊娠傷寒。其六經治例。與常人同。
但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俱當隨其五臟表裡所見脈症主治。切勿犯胎氣。
故萬密齋治妊娠傷寒。在表發汗。用香蘇散。和解半表裡。用黃龍湯。在裡宜下。
用三黃解毒湯。自謂家傳之秘。活人甚多。良有然也。如或妊婦稟受素弱。偏患傷寒。藥中必佐以四物。庶可無誤。半夏犯胎。最易取用。
以古方用之者多。須留心檢點。宜羌活湯及萬氏所用三方。病甚。再須護胎。宜護胎法。妊娠痢疾。
若初起腹痛。裡急後重。元氣尚實者。攻之。宜香連化滯湯。痢久元虛。
日夜無度者。補之。宜胃風湯。熱下迫痛。
裡急者解之。宜黃芩芍藥湯。其余赤白膿血。
一切等症。皆臨時酌治。總之胎前雜症雖多。惟傷寒痢疾。最為惡候。不可不慮。
妊娠有泄瀉不渴。小便清白者。宜三白散加砂仁、厚朴、蒼朮、甘草。有泄瀉腸垢。煩渴內熱。
小便赤澀者。宜黃芩東加白朮、通草、茯苓。
腹痛加砂仁、黃連。有泄瀉喜飲嘔逆。水穀不化。為協熱下利者。宜黃連阿膠丸。
有泄瀉或青或白。水穀不化。
腹痛腸鳴。為洞泄者。宜五苓散。次用黃連阿膠丸。
有泄瀉黃水有沫。腸鳴腹痛。脈沉緊數者。
宜戊己丸。其余如傷脾傷胃風冷暑濕等傷而致泄瀉者。皆隨症調治。妊娠二便不通。臟腑積熱也。大腸熱則大便不通。
宜四物東加枳殼、黃芩。亦或由大腸氣滯者。
宜紫蘇飲加杏仁、黃芩。小腸熱則小便不通。
宜冬葵子湯。大小腸俱熱則二便不通。他如胃虛。
宜六君子東加紫蘇、杏仁。氣血虛。宜朝用八珍東加桃仁。杏仁。
晚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
心肝虛熱。宜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
肝脾積熱。宜龍膽瀉肝湯。鬱怒傷肝。宜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
皆能致二便之不通。
妊娠有怔忡脈亂。驚悸不安。夜臥不寧。恍惚氣觸者。宜大聖湯。有血少神虛而心不寧者。宜益榮湯。有虛而心不定者。
宜定志丸。有火盛者。宜安神丸。妊娠冒暑。
或煩渴悶亂而不安。宜香茹飲。煩熱甚而多飲。宜香茹飲加麥冬、黃芩、花粉、五味、山梔。妊娠傷食。
胸滿脅痛。右關緊甚。宜於消導。如傷冷物而胸膈劣悶欲吐者。
脈必遲。宜丁香散。如嘔。加薑。妊娠螈 。
肝風心火相熾也。宜鉤藤湯。妊娠霍亂。或邪在上胃脘。則當心痛而吐多。
邪在下胃脘。則當臍痛而利多。邪在中脘。則腹中痛而吐利俱多。吐多傷氣。利多傷血。邪擊胎元。
母命易殞。氣血傷而無以養胎。子命易傾。此急症也。
當急治。宜香蘇散。如轉筋加木瓜。胎動加白朮。夏加黃芩。冬加參、朮。妊娠遺尿。或脬中蘊熱。宜加味逍遙散。或肝腎氣虛。宜六味丸。或脾肺氣虛。宜補中益氣東加益智仁,或肝火血虛。宜六味丸合加味逍遙散。其因不一。
妊娠尿血。乃勞傷經絡。熱邪乘之。侵及於血。血得熱則流滲入於脬故也。
宜加味逍遙散、六味丸、續斷湯。妊娠臟躁。
即仲景云。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伸是也。推其故。或由肺有風邪。或由寒水攻心。故無故而但欲自悲耳。宜甘麥大棗湯。妊娠腹中兒哭。蓋臍帶上疙瘩。兒含口中。
因登高舉臂。脫出兒口。以故作有哭聲。只令妊婦曲腰就地如拾物。則疙瘩仍入兒口。
哭自止。或再服藥。宜補遺方。其妊婦有腹內鐘鳴聲者。亦同法。妊娠胎不長。
必其宿有風冷。故致胎痿。或將理失宜。臟腑衰損。氣血虛弱。故不能長大。或傷動胎氣。又兼衝任素虧。無血養胎。
俱當益氣養血。或兼治疾 。宜長胎白朮丸、人參丸。或脾氣不足。
面黃晡熱而胎不長。宜八珍湯倍參、朮、茯苓。或肝脾鬱怒。脅痛嘔吐。
寒熱往來。而胎不長。宜六君子東加柴胡、山梔、枳殼、紫蘇、桔梗。皆當究悉其因。妊娠心痛。
風邪痰飲交結。傷心支絡。故乍安乍作而痛。宜火龍散。亦或肝脾氣滯。
胸脅脹。吞酸不食而痛。宜二陳東加山楂、山梔、青皮、木香。妊娠腹痛。須辨寒熱虛實。寒者脈遲。宜理中湯。熱者脈數。宜芩芍湯。虛者脈無力。乃血少不能養胎。宜四君子東加歸、芍。實者脈有力。宜香殼丸。便秘者脈兼實。宜香殼丸加芩、芍、厚朴。又有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者。名曰胎痛。宜地黃當歸湯。其心腹俱痛者。或有冷積。或新觸風寒。
邪正相擊而並於氣。隨氣上下。上衝心則心痛。下攻腹則腹痛。上下混攻。則心腹俱痛。若不時差。其痛沖擊胎絡。必致動胎。可不懼哉。宜當歸芍藥湯。
有時腹但脹痛。抑猶輕已。宜桑皮東加薑。至如娠將屆期。腹脅脹滿。心胸刺痛。宜壯氣四物湯。
娠已月倍。臨期三日前。心腹脅肋疼痛。宜安胎四物飲。皆不可不藥。妊娠小腹痛。
大概由胞絡虛。風寒相搏之故。宜紫蘇飲。雖或致病多端。
而均以川芎為末酒調服。或芎、歸等分煎服。無不解。不然痛甚。亦能動胎也。
妊娠腰痛。最為緊要。蓋以胞胎系於腰。故腰疼酸急。
胞欲脫腎。必將產也。即不然。
或因勞傷損動其經。宜短劇苧根湯。
或因冷氣襲腹。痛引於腰背。
宜五加皮散。或因挫閃氣滯。宜通氣散。或因腎元虛損。宜青娥丸。或因怒動肝火,宜小柴胡東加白朮、枳殼、山梔。
或因肝脾氣鬱。宜歸脾東加柴胡、枳殼。或膀胱風邪乘襲。宜拔萃羌活湯。或因血熱血滯。宜四物東加乳、沒、木香、黃柏、火麻仁。雖由來不同。
若其痛不止。多動胎氣。大抵治法。總以固胎為主。通用千金保孕方。妊娠胎動不安。其由於本然者。衝任經虛。受胎不實也。宜常服安胎散。其余則皆外之所致。
如素有內熱。以致內火旺盛。故不安也。宜安胎丸。如多勞乏。氣血虛不能榮養。
故不安也。宜四物東加通氣藥。如飲酒房勞過度。或損動。故不安也。宜安胎散。
如誤觸擊。或因跌撲。腰腹疼痛。胎上搶心。去血腹痛。故不安也。宜阿膠 艾丸。
如從高墜墮。或為重物所壓。觸動胎氣。腹痛下血。胃虛嘔逆。此等之症。皆能傷胎。
故不安也。宜佛手散、從高墜下方。如忽有喜怒。氣宇不舒。傷於心肝。觸動血脈。故不安也。宜鉤藤湯。
如平日膏粱奉養太過。氣不運動。或身肥累墜。故不安也。
宜瘦胎散。妊娠誤服毒藥毒物。故不安也。宜黑豆湯。或白扁豆子去皮研末米飲下。
如因母病。薰灼其胎。故不安也。宜十聖散。
如遇內外熱病。火熱侵胎。故不安也。宜伏龍散、護胎方。
如舌青黑。腹冷指甲青。脹悶甚。口中糜臭。
此胎死腹中。不但不安矣。宜平胃散加朴硝。酒下。或鹿角膠酒化服。使胎化為水。
以上皆胎前病之時有。不可不加意者。總之婦人月事。一月不通。六脈平和。或見吞酸惡食。或見微寒微熱。懶於舉動。胎也。
若六脈中見有病脈。便非。若知已有胎。而惡心嘔吐。不思食。
惟宜養血安胎。理氣健脾。此為要著。宜受娠和中湯。倘或胎不安。腰腹痛。
食不甘。必當安之。宜安胎飲。蓋胎之所以不安者。除一切外因。總由氣血虛。
不能榮養胎元所致。故必用參補氣。當歸補血。亦或因內多邪熱。
氣血沸騰。胎不寧養。故用黃芩以涼之。又胎系於脾。脾虛蒂無所附。
以至墮落。故用白朮、炙草以培之。至於陳皮、香附、蘇梗以理氣。砂仁開胃理中。杜仲治腰痛。白芍和腹痛。內熱口渴則去砂仁而加麥冬。見紅則加生地、地榆。
皆妊娠概治之法也。間有所謂鬼胎者。營衛虛損七情相干。妖魑精鬼。得入於臟。竟似懷胎。其狀卻顢頇如抱一瓮。或寒熱面黃。或少食體倦。大約患此症者。
肝脾必致兩傷。治法總以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行散之藥。如雄黃丸、芫花散之類。
至於保生易產之法。尤不可不講。蓋以生不可催。只可調和氣血。產乃無虞。八九月後。便當服保產達生散。或至九月。
服便產方一劑。臨產再服一劑。自無產難之憂。吾邑秦氏。
世傳妊娠逐月養胎方。尤為大妙。誠屬百用百效。凡服此者。
從未見有產厄。真寶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