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曰。或醉飽入房。或勞役過度。或吐血失血。傷損肝脾。但滋其化源。其經自通。若小便不利。
頭眩腰背痛。足寒時痛。久而血結於內。變為 瘕。若血水相並。脾胃虛弱。壅滯不通。變為水腫。若脾氣衰弱。不能制水。水浸肌肉。變為腫滿。當益津液。大補脾胃。方可保生。張從政曰。月不通者。經曰。胞脈閉也。胞脈者屬火。
而絡於脬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也。茶調散吐之。吐訖。玉燭散、三和湯、桂苓白朮散。量虛實選用。慎勿服峻熱藥。致變肺痿骨蒸潮熱。咳嗽咯膿嘔血喘逆。尿澀寢汗不已。漸至脈大形瘦。必不救。李杲曰。二陽之病發心脾。
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死不治。
婦人脾胃久虛。形羸氣血衰。致經不行。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液枯。
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燥渴。血海枯竭。病名血枯經絕。
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症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不安。為胎病者有矣。
或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閉絕。此乃血海干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
內經所謂小腸移熱於大腸。為 瘕。為沉。脈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利。
故云為 瘕為沉也。或因勞心。心火上炎。月事不來。安心和血瀉火。經自行矣。
故經云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故月不來也。
又曰。凡婦女之病。經水適斷。俱作少陽治之。傷寒雜病皆同。
經云。身有病而有邪。經脈閉也。經脈閉者。尺中不至。胞脈閉者。生化源絕。
二者皆血病也。厥陰主之。厥陰病則少陽病矣。治法或實作大熱。或變成癆。脈有浮中沉之不同。
故藥有表裡和之不一。察其在氣在血。定其行陰行陽。使大小得宜。輕重各當。
則可萬全。此少陽一治不可不知也。朱震亨曰。陰虛。經脈久不通。尿澀體痛。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甘草。
又用蒼莎丸料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用前藥吞下。經候微少。漸漸不通。
手足煩疼漸瘦。潮熱。脈微數。四物去芎、地、加澤蘭三倍、甘草半分。
王倫曰。經不行。有由脾胃損傷者。不可便為經閉死血。輕用攻破藥。
須審脾胃如何。若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少食惡食。泄瀉疼痛。或因誤服汗下攻伐藥。傷其中氣。
致血少不行。只宜用白朮為君。苓芍為臣。佐以黃 、甘草、陳皮、麥芽、柴胡、芎、歸等。脾旺自能生血。而經自行。
又有飲食積滯。致損脾胃。亦宜消積補脾。若脾胃無病。果有血結。
方可行血通經。李 曰。經行時。余血一點未盡。
或外被風寒。濕冷暑熱。
或內傷生冷。七情郁結。為痰為瘀。曰血滯。
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食燥熱。
以致火動邪盛而精血衰。曰血枯。
經後被驚。血氣妄行。上逆則從口鼻出。逆於身則水血相搏。變為水腫。
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
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血風瘡瘍等病。加之經血滲漏於其間。遂成竅穴生瘡。
淋瀝不斷。濕熱相搏。遂為崩帶。血結於內。變為 瘕。
凡此變症百出。不過血滯血枯而已。但血滯血枯。俱有虛熱。
故重則經閉不通。以滯枯分言之。輕則經不調。止言虛與熱而已。
總而言之。經水不通。不出虛熱痰氣四症。不調亦相似。則飲食調和。
自然血氣流通。更有凝滯。然後可用紅花當歸散、紫葳散、通經丸、導經丸之類。虛者只用當歸散。
通後又須養血益陰。使津液流通。
若以毒藥攻逐。必死。又曰。經閉腹大。
僅一月間便能動作。乃至過期不產。或腹痛。必是蟲症。
雄砂丸主之。李時珍曰。經閉有有餘不足二症。有餘者血滯。
不足者傷肝。素問云。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入房中。氣鬱肝傷。
故月來衰少。或不來。治之以烏賊骨四蘆茹一。
此正血閉不足之病也。萬全曰。
經閉而骨蒸潮熱。脈虛。用增損八物柴胡湯。熱甚。服此不平者。
加乾薑灰神效。經閉發熱咽燥。唇干脈實者。四物涼膈散。
張介賓曰。血枯血隔本不同。
蓋隔者阻隔。枯者枯竭。阻隔者邪氣隔滯。血有所逆也。枯竭者衝任虧敗。
源斷其流也。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之間。
未有不經閉者。正因陰竭所以血枯。枯之為義。
無血而然。故或羸弱。或困倦。或咳嗽。或血熱。或飲食減少。或亡血失血。及一切無脹無痛無阻無隔。
而經有久不至者。皆血枯經閉之候。欲其不枯。無如養榮。欲以通之。無如充之。(此誠要義)但使血行。
則經脈自至。乃醫者不論有滯無滯。
多兼開導之藥。其有甚者。
則專以桃仁、紅花之類通利為事。
豈知血滯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乎。是宜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