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云。胎前一團火。產後一盆冰。理固然也。
蓋以胎前每多邪熱。易至氣血沸騰。故如火。產後真元大損。氣血空虛。其如冰也必矣。
故產後之疾。先以大補氣血為主。縱有他疾。亦以末治之。或欲祛邪。必兼補益。此大較也。其間又當細分氣虛血虛。血悶血脫。症候之別。以或補或泄之。
蓋氣虛者當補氣。血虛者當補血。血悶者嬰兒下盆之後。血上衝心。以致牙關緊閉面色赤。脈洪數。須問產時去血多少。可以行瘀藥導之。血脫者。因兒下之時去血過多。面色白。
唇舌色淡。短氣不足以息。脈來或沉或浮。宜用人參。
即血脫補氣之說也。然亦有血雖脫而瘀血未盡者。其腹內痛。必攻補兼施。血脫者但骨節痛。以此為辨耳。
夫產後氣血大虧。固多虛症。然有全虛者。或有虛實兼者。間又有全實者。
亦不可不辨。概作虛治。其說詳見於後張氏論中。至月內產母。切不可恃健。不自保重。或勞碌以損榮。或多食以傷胃。
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氣。倘絲毫犯之。甚至惡露未盡。而作熱作疼。真元難復。而為勞為痿。
其為患有不可勝言者。夫力壯易產者。
尚不免感疾。況素虛弱。而可不慎乎。
蓋產後病最重而難治者。莫如蓐勞。蓐勞之由有二。一由內傷。因產理不順。調養失宜。或憂勞思慮。傷其臟腑。榮衛不宣。令人寒熱如瘧。頭痛自汗。痰咳氣逆。虛羸喘乏。體倦肢怠。宜補虛湯。
一由外感。不滿日月。氣血虛耗。風冷乘之。與氣血相搏。不能溫於肌膚。令人發熱憔悴。飲食不消。
肢體煩痛。若風冷之邪。感入於肺。肺受微寒。咳嗽口乾。頭昏體痛。榮衛受於風邪。流注臟腑。發眩盜汗。寒熱如瘧。
背煩痛。肢體沉重。此皆蓐勞之所由成也。宜白茯苓散、加味佛手散、人參鱉甲散。其或兼內傷飲食泄瀉。與夫瘀血未盡者。皆有之。不可不別也。
產後又有三大病。一病痙。二病鬱冒。三病大便難。
仲景云。新產血虛。多汗出。
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是也。余每臨症。詳察病情。三者常相因。
如新產胃虛。不食。往往昏冒而神不清。或厥。是鬱冒也。宜白薇湯。
鬱冒則多汗。必致痙。宜鉤藤湯。且多汗。必液少而大便秘。
至五七日七八日之久。宜養榮血。腸自潤矣。
宜蘇麻粥。產後血暈。亦險症也。宜立應四物湯。
於產兒下地時。用荊芥炭五分。童便調服。可預防血暈之患。
其或血去過多而暈。宜芎歸東加人參。或為血閉血迷而暈。
宜血竭破棺丹。皆宜詳究。產後中風。口噤。牙關緊閉。手足螈 者。
以氣血大損。經絡空虛。勞碌太早。風邪從虛而入。宜舉輕古拜散、小續命湯。
故忽然口眼 斜。痰涎潮壅。或角弓反張。宜大豆子湯。產後傷寒。因氣血大虛。雖有寒邪。
不可大發散。宜芎歸東加參、蘇、葛根微汗之。即或大熱不止。宜芎歸東加黃連、知母。亦不可妄投峻劑。以耗元氣。
苟非正傷寒。不可絕其飲食。二者皆產後重症。不可輕視。產後發寒熱。多因血虛。只宜養血。其外感者十之一二。即系外感。不可大發散。
只宜和解。或陰分不足。憎寒壯熱。日輕夜重。宜四物東加炭薑。微熱加茯苓。或血虛發熱。而自汗心煩短氣。宜人參當歸散。或因乳蒸而發熱。宜四物東加黃 、花粉。或因收束骨節而發熱。
此不必藥。只多服益母草湯足已。產後兒枕腹痛。宜延胡索散。或身體壯熱。小腹有塊而痛。亦名兒枕。宜歸尾澤蘭湯、杏蘇散。或不發熱。
但腹痛。或有塊。時起時沒。亦名兒枕。宜延胡索散、歸尾澤蘭湯。二症皆產後所常患。幾於十人而八九。調治之可也。
產後心腹痛。則以敗血凝聚。氣上衝心之故。宜大岩蜜湯。
亦或七情相干。血與氣並而心疼。宜延胡索湯。
亦或敗血攻刺心腹而疼。宜當歸失笑散。
亦或寒氣相侵而腹疼。宜理中湯。吐加薑。
小便不利加茯苓。腎氣動去朮。產後遍身疼痛。
因氣血走動。升降失常。留滯於關節間。筋脈引急。或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故遍身肢節走痛。宜趁痛散。若瘀血不盡。
流於遍身。則肢節作痛。宜如神湯。產後頭痛。有由血虛所致者。其症朝輕暮重。時作時止。
雖亦太陽巔頂痛。惟眉棱骨不痛。不可作外感治。若風寒頭痛。
則無時間止。並眉棱骨痛耳。然雖屬風寒。亦宜以四物加減。或手足搐搦。切牙。
頭痛而昏冒者。尤宜急治。宜先用四物東加減。後用秦艽湯。
有頭疼作嘔不食者。乃血虛火炎也。宜麥冬橘紅湯。如嘔止而頭痛。加天冬。
產後腹痛嘔吐。由惡露下少。敗血乘虛散入於脾而為脹滿。胃受之則嘔吐也。宜抵聖湯。或腹脹嘔逆。為胃不和。宜桔梗半夏湯。或乾嘔不止。
不思食。為胃弱不和。宜和胃湯。產後腿痛。不能立久。而不進飲食。此脾陰不足之候。脾主四肢。故病下體也。宜石斛牛膝湯。甚則連腰臍腿胯俱痛。則又兼腎氣之不足矣。宜補骨四物湯。
以上諸痛症。患之者雖不若寒熱兒枕痛之多。要皆為產後所常患者。此外則有由內因者。如產後不語。因敗血上干於心。
心氣閉塞。舌為心苗。故舌強不語。宜逐血補心湯。亦或痰氣壅滯。目閉不言。宜白礬湯吐之。亦或惡血攻心。
欲死而不語。宜鬱金三錢。燒存性。醋調服之。產後浮腫。有因敗血蓄於五臟。
循經流入四肢而化為水。因乘虛浮腫者。宜調經湯。有氣血大虛。肢體浮者。不可利水。宜八珍湯。有浮腫而有水氣當利者。宜宣氣湯。
產後怔忡驚悸。心血虛耗也。
必睡不寧。宜養心湯、益榮湯。心氣虛耗亦然。宜茯苓湯。產後乍見鬼神。由血虛之極。敗血攻衝。邪淫於心。胡言亂語。如見鬼祟。非風邪也。
宜調經散、妙香散。產後氣喘急。下血過多。榮血暴竭。氣無所主。獨發於肺。故令喘。此孤陽絕陰。難治。若敗血停滯。上朝於肺。
而亦作喘。宜奪命丹、固血湯。氣滯。亦作喘。宜蘇木湯。若自汗不止。飲湯即汗。為氣虛。亦作喘。宜蘇木東加歸、地、黃 。不效。宜補心。心主血。又汗為心液。故血耗而病汗也。宜白芍、棗仁、五味子等。痰飲盛。亦作喘。宜潤肺湯。產後驚悸。聞聲欲死。非他人用力抱持。
則虛煩欲死。由心肝脾三經虛也。宜石斛散。產後五六朝。狂亂胡言。持刀欲殺人。乃陰血暴崩。肝火虛炎也。宜澤蘭湯。產後陰虛血弱。有煩悶者。
宜知母湯。亦有因虛耗而血熱心煩口渴者。宜涼血飲、生脈散。
產後失血。或因去血過多。兼腹疼身熱自汗。宜當歸黃湯。或兼眩暈。
宜芎歸湯。或兼虛熱。宜芎歸東加人參、薑炭。或兼腹痛。
宜加肉桂。或兼寒熱往來。盜汗脈浮。宜和解四物湯。
或兼陰虛內熱。而自汗心煩氣短。宜當歸建中湯。產後諸淋。
宜茅根湯。或則敗血不止。淋漓不斷。宜烏金散。或則淋久不止。四肢沉困無力。宜牡蠣散。或則小便閉而淋瀝。小腹膨脹。宜 元湯。
產後口鼻黑而衄。由產時氣消血敗。榮衛不理。散亂入於諸經。不得還元。
故口鼻黑氣而變衄血。此乃產後虛熱成為胃絕肺敗。皆死症也。宜犀角地黃湯。
若產後即見鼻衄。則由血溢妄行。宜必效四物湯。產後虛渴。必口乾少氣。足弱。頭昏目暈。宜熟地黃湯。
產後消渴。飲水不止。由於液枯火燥已極。宜止渴四物湯。產後小便不利。宜木通散。大便閉結。宜通潤四物湯。皆由火盛。
產後小便尿血。宜牛膝一味濃煎。大便下血。宜黃連四物湯。皆由血虛而熱。產後惡露不下。有結聚成塊。心胸煩悶。臍下堅痛者。宜當歸血竭丸。有惡露不下。兼受冷熱勞碌。腰脊骨煩疼者。宜丹參散。有惡露不下。寒熱交攻。
心慌昏沉。腹中痛者。宜通瘀飲。有惡露方下。忽然斷絕。驟作寒熱。臍腹百脈皆痛如錐刺。由冷熱不調。
或思慮動作氣所壅遏。血蓄經絡者。宜沒藥丸。產後惡露不止。小便急痛。宜磨塊四物湯。
或血下過多。漸至瘦弱。宜八珍湯去甘草。加厚朴、黃柏、阿膠、丹皮。或下如豆汁。紫黑過多。宜加味四物湯。或至月余。
猶淋瀝不止。已為陷下。宜加味四物湯。或下不止。至於數月及半載之久。宜千金方。或惡血不絕。崩血不可禁。腹中絞痛。氣息急。宜牛角腮丸。
或惡露淋瀝不斷。心悶短氣。四肢乏弱。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宜牡蠣散。以上皆由於內因者。又有由外因者。
如產後下痢腹痛。裡急後重。宜香連散加消導藥。或痢久不止。宜四君子東加收斂藥。產後瘧疾。治與胎前略同。卻宜以虛為主。其或寒熱往來。或熱多於寒皆是也。宜草果飲。產後泄瀉。有挾寒腹痛。
腸鳴小水清白。口不渴者。宜君苓東加肉果、肉桂、白芍。有熱泄腸垢。口渴。痛一陣下一陣者。宜君苓東加黃連、木通、六一散。
有濕勝水泄者。宜胃苓湯。產後霍亂。或渴而飲水。宜五苓散。或寒多不渴。宜人參理中湯。或吐利厥冷。宜附子理中湯。或腹痛甚而手足寒。宜高良薑散。或轉筋。宜木瓜散。不止。辣蓼煎湯洗之。
產後偏正頭風。有頭疼目眩者。宜愈風四物湯。有風壅目眩。遍身疼痛者。宜瀉肝四物湯。
產後四肢麻痹。皮膚搔癢不仁。皆血虛風襲之。宜逐邪四物湯。產後大驚恐而發寒熱。
嘔吐痰盛。嘔即汗出。宜八珍東加黃 。小腹痛加桂。產後閃傷。腹痛。血崩。宜兼去瘀。宜五靈脂湯。或代赭石湯。
產時穩婆誤損其尿胞。每致日夜淋瀝。宜參朮膏。以上皆由於外因者。而又有兼內外因者。如產後風痿。
經云。諸風痿弱。筋攣無力。血不足以養筋也。宜血風湯。有血弱氣虛多汗。風摶而成 者。其症口噤。脊強反張。若汗出不止者死。
宜大聖東加川芎。產後咳嗽。有因惡露上攻。肺經受邪者。宜二母散。有感風咳嗽。由外邪。惡風寒發熱者。宜參蘇飲。
有產後血風感寒暑濕氣。咳嗽喘滿壅甚者。宜旋覆散。產後香港腳。
熱悶氣上衝。若因平日感六淫之氣。今又因產後血氣不足。遂襲於足經。因乘虛而發也。宜獨活寄生湯。以上皆兼內外因者也。
產後之病。其繁瑣累重若此。
丹溪謂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
正以此也。至於生子有乳。乃天地化生自然之理。所謂有是子。
則有所以養是子者。其或不行。
皆由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或產後乳脹疼痛。由年少之人。初經產乳。內有風熱也。須服清利藥則乳行。
若累經產而無乳。亡津液故也。須服滋陰藥。
若雖有乳。卻苦其少。須服通經藥。並引以羹 。
蓋乳資於衝脈與胃經通也。此其大略也。其或產後血氣盛實而乳汁不通。宜通草散。其或婦人肥盛。
氣脈壅滯而乳不通。又經絡凝滯。乳內脹痛。欲作癰腫。
宜漏蘆散、秘傳涌泉散。其或乳汁不通。或乳房結硬疼痛。宜皂角散。
其或氣血虛而乳不通。宜加味四物湯。其或乳脈不行。身體壯熱疼痛。頭目昏痛。大便澀滯。宜玉露散。其或氣脈不足。經血衰弱。
而乳汁澀少。宜通乳湯。皆當隨症而各與以藥。乃有乳汁自出者。是胃氣虛所致。宜止以補藥。若乳多溢滿急痛。溫帛熨之。
但以漏蘆散亦可。有未產前而乳汁自出者。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此無藥可服。至如乳上外症。詳雜病中。茲不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