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方劑名稱由來】

 關閉 [複製鏈接]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4:23 | 只看該作者

混元膏


出處:《醫宗金鑒.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沒藥、白芨、雄黃、漏蘆、紅花、麝香、白蘞、升麻、梔子、大黃、甘草十二味藥物組成。


用於跌打損傷,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腫痛之症。


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

  
「混元」,謂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


這裡則形象地指頭部。


由於本方在使用時,其方法是將藥膏敷於頭頂之上。


古稱「頭為天」,主一身之陽氣。


藥宜接用於此部位,能使全身氣血陰陽調和暢通,諸恙從此得以消除。


故稱為「混元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5:02 | 只看該作者

清空膏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


用於風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癒者。


有清瀉肝火,袪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於風濕熱上攻於頭,長期不癒者。


頭風,指頭痛經久不癒,時發時止者。


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


(《醫林繩墨》)「清空」,這裡指頭部,頭為諸陽經之會,清空之府。


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治頭風。


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沖下,故稱「清空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5:42 | 只看該作者

清骨散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醋炙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諸藥組成。


用於虛勞骨蒸,或低熱日久不退,症見唇紅額赤,形瘦盜汗,舌紅少苔,兩脈細數。


有清陰分內熱,退虛勞骨蒸之功。

  
本方為治療勞熱骨蒸的常用方。


朮對肝腎陰虧,虛火內擾所致之骨蒸潮熱有效。


腎藏精而主骨,精乃陰之屬,精不足則陰虛,陰虛則生內熱,故發潮熱骨蒸;


陰虛不能制陽,故虛火上炎。


方中銀柴胡清虛熱,退骨蒸;


地骨皮、胡黃連、知母內清陰分之熱;


青蒿、秦艽除肝膽之熱;


鱉甲滋陰清熱,退骨蒸;


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補腎而滋陰液,使骨蒸潮熱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6:25 | 只看該作者

清海丸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黃、白朮、白芍藥、乾桑葉、玄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門冬、地骨皮、沙參、石斛、五味子、龍骨諸藥組成。


用於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過多等症。


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之功。

  
「海」,指血海,即衝脈。


「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


(《靈樞.海論》)因衝脈是十二經氣血會聚的要衝,有調節諸經氣血的作用。


其脈起於胞中,與婦女月經來潮關係密切,故有「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之說。


傅青主云:「此方補陰而無浮動之慮,縮血而無寒涼之苦,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血海自固」。


本方為治陰虛血熱崩漏之劑,有清涼血海之意,故稱「清海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7:00 | 只看該作者

清絡飲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鮮荷葉遏、鮮銀花、西瓜翠衣、絲瓜皮、鮮竹葉心、鮮扁豆花諸藥組成。


用於暑熱耗傷肺經氣分之輕證,或暑溫病經發汗後,餘邪未解;


證見身熱口渴不甚,但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有解暑清肺之功。

  
「絡」,即絡脈,這裡是指細小而淺表的脈絡。


本方為治暑熱耗傷氣津,餘邪未清諸證而設,邪淺病輕,故用諸辛涼輕清之鮮品,以清解其邪。


《溫病條辨》云:「既曰餘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中餘邪足矣」。


本方善清肺絡中無形之熱邪,故名「清絡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27:40 | 只看該作者

清震湯


出處:《審視瑤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藥、甘草、荊芥穗、葛根、薄荷、黃芩、荷葉、蒼朮諸藥組成。


用於治療雷頭風。


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頭風、多由風邪外襲、或痰熱生風所致。


症見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


根據病勢緩急,有大、小之分。


「震」,八卦之一,卦形為「震仰盂」,位在東方,象徵雷震。


本方用清散風熱,宣通升散之類藥物於一方,既能疏散外風,又能清解內風,且有除熱止痛之效,作用於頭部,主治雷頭風,可肅清頭中如雷震之鳴聲,故取名為「清震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1:56 | 只看該作者

清魂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澤蘭葉、人參、川芎、荊芥穗、甘草五種藥物組成,溫酒調服。


用於治療產後惡露已淨,氣血虛弱,又感風邪,昏暈不省人事者。

 

有益氣袪風,養肝補血作用。

  
產後惡露盡而昏暈之證,多由氣血俱虛所致。


「血氣者,人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


本方用人參大補元氣;


澤蘭葉活血通經;


川芎和血行氣;


荊芥穗袪風清上;


甘草調和諸藥。


共奏益氣理血,疏散風邪之效。


氣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寧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2:38 | 只看該作者

清氣化痰九


出處:《醫方考》

  
本方由栝蔞仁、黃芩、茯苓、枳實、杏仁、陳皮、膽南星、製半夏諸藥組成,薑汁為丸。


用於痰熱內結之咳嗽痰黃,粘稠難咯,甚則氣急嘔噁,胸隔痞滿,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者。


有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之功。

  
古人云: 「見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氣」。


(《丹溪心法》)「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


(《證治準繩》)本方諸藥相合,司使氣順而火自降,熱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無所附,則諸證可除矣。


《醫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須順其氣也」。


可見火、氣二者實為致痰之因。


吳琨立此力時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


本方有清順氣機、化痰除熱之功,故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3:16 | 只看該作者

清燥救肺湯


出處:《醫門法律》

  
本方由桑葉、石膏、人參、甘草、炒胡麻仁、阿膠、麥門冬、蜜炙枇杷葉、杏仁諸藥組成。


用於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乾鼻燥,心煩口渴,舌乾無苔等症。


有清燥潤肺之功。

  
「燥」,有外燥、內燥之分。


傷於天之燥氣,當用清法,內傷血燥,則宜潤法。


秋傷於燥,上逆為咳,肺為嫩臟,不容緩圖,故曰「救」。


本方用大隊甘涼滋潤之品,「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喻昌),使肺金燥熱得以清潤,肺氣之膹鬱得以肅降。


柯韻伯云:「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


《古今名醫方論》故名「清燥救肺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3:47 | 只看該作者

徙薪飲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陳皮、黃芩、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藥物組成。


用於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


有清熱瀉火之功。

  
「徙」,遷移;「薪」,柴火。


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語,其意是說把直狀的煙囪管子改成彎曲狀的,把柴火從灶門口搬開,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災。


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內熱開始發生之際,即服清熱瀉火之藥物,就像移開柴火以免燃燒,從而及早使病情之發展受到控制一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4:34 | 只看該作者

達原飲


出處:《溫疫論》

  
本方由檳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物組成。


用於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壯熱,胸悶嘔噁,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苔垢膩等症。


有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王冰注:「膜,謂恫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吳又可云:「其邪去表不遠,附近於胃。……邪在膜原,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


薛生白云:「外通肌肉,內通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宜一身之半表半裡也;邪由上受,宜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


本方能直達膜原,辟穢化濁,驅逐溫疫穢濁之邪,故名「達原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5:36 | 只看該作者

達鬱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葉諸藥組成。


用於治療抑鬱傷肝,嘔酸,陽痿不起等症。


有疏肝解鬱、行氣泄熱之效。

  
本方之中,升麻升發清陽;


柴胡疏肝開鬱;


川芎活血行氣;


香附理氣解侈;


白蒺藜平肝袪風;


桑白皮清泄肺熱;


橘葉行氣和胃。


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氣之藥,服之可使肝氣疏泄,諸鬱消除。


「達」,有暢達之意。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木鬱達之」之說,是言肝屬木,性喜條達、升發,肝氣鬱結致病,便是「木鬱」。


用本方正合《內經》旨意,使木鬱暢達,故名「達鬱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6:23 | 只看該作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諸藥組成。


用於脾胃氣虛所致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冷飲、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


或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證。


有益氣升陽,調補脾胃之功。

  
本方為補氣升陽的代表方。


李東垣認為:「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


乃製本方。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


(《古今名醫方論》)本方調補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氣,故名「補中益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7:01 | 只看該作者

補陽還五湯


出處:《醫林改錯》

  
本方由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諸藥組成。


用於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者。


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王清任認為:人身之陽氣有十成,分布於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若陽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歸並一側則發生半身不遂。


本方由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伍,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有效方。


應用此方,可使氣旺血行,瘀袪絡通,從而促其所虧之五成還復,氣血周流全身而十全。


故將其所擬之補氣化瘀方劑,用於治療斯證,命名為「補陽還五湯」。


北京長城製藥廠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據本方製成,主要用於心腦血管疾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8:15 | 只看該作者

敗毒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炙甘草諸藥組成。


用於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邪所致之憎寒壯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胸膈痞滿,鼻塞聲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膩,脈浮無力,及時疫,痢疾,瘧疾,瘡瘍等有上述見症者。


有益氣解表,散風袪濕之功。

  
「毒」泛指時行不正之氣等致病因素。


本方於表散藥中加入人參培其正氣,以資驅敗邪毒,從汗而解,故名「敗毒散」。


由於方中益氣扶正,當推人參為首功,故又名「人參敗毒散」。

  
《補遺方》倉廩散,即本方加陳倉米,治各種痢疾,發熱,心煩,頭痛,食即嘔吐諸症。


穀藏為倉,米倉為廩,取脾胃為「倉廩之官」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8:55 | 只看該作者

牽正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殭蠶、全蝎三味藥物組成。


適用於風痰阻於頭面經絡所致之中風面癱、口眼喎斜等症。


具有袪風化痰作用。

  
中風,亦稱卒中。


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的病症。


本方適用於中風輕證,屬中絡類型。


方中白附子辛甘溫,散而能升,善治頭面之風,逐寒濕,驅風痰;


殭蠶鹹辛平,袪風化痰;


全竭辛平,熄風鎮痙;


並用熱酒調服,更能引藥入絡,宜達病所。


「牽正」者,指服本散後,風去痰消,經絡暢通,可使已經歪斜之口眼恢復正常,故稱「牽正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39:35 | 只看該作者

黃龍湯


出處:《傷寒六書》

  
本方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當歸、人參,加桔梗、薑、棗組成。


原用於傷寒裡熱實證而氣血兩虛之候;


後世醫家用於治溫疫病應下失下,正虛邪實者。


有扶正攻下之功。

  
「黃」,為中央脾土之色;


「龍」,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


這裡稱脾為「黃龍」。


《張氏醫通》云:「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


王旭高云:「曰黃龍者,大黃得人參為佐,則能神其功用,如龍得雲助,升騰上下,莫能測其變化也」。


(《王旭高醫書六種》)陶氏此方,攻補兼施,既下脾胃燥結,又致津液潤燥,專治脾胃之患,故稱「黃龍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40:16 | 只看該作者

都氣丸


出處:《醫宗己任編》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組成。


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證。


有滋腎納氣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氣丸,即從錢仲陽六味地黃丸化裁而來。


「都」者,有盛也、聚也之義;


「氣」即指肺腎之氣而言。


緣肺為一身之氣的大主,腎為元氣發生之根本;


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只有肺腎之氣旺盛,才能維持全身氣機之調暢。


本方諸藥配伍、有補腎氣,斂肺氣之功,從而使一身之氣保持旺盛,而聚集於一處,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名「都氣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40:53 | 只看該作者

涼膈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大黃、朴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葉、黃芩、連翹,加竹葉、蜜水煎服。


用於上、中二焦熱邪熾盛所致之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等症。


有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王晉三云:「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圍相著,遮隔濁氣,不便上薰於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凡傷寒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


(《古方選注》)本方鹹寒蕩熱於中,苦寒泄熱於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熱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涼,從而諸證可除,故名「涼膈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18:41:27 | 只看該作者

斑龍丸


出處:《古今醫統》

  
本方由鹿角膠、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六種藥物組成。


用於元陽衰憊、虛損陽痿諸證。

  
本方選血肉有情大補之品,有補益元陽之功。


謝觀譽此方能「壯精神,除百病,養氣血,補百損,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壽」。


嚴蒼山云:「鹿為純陽之獸,角生巔頂,血肉有情之品,霜能升陽,膠能補血。佐以菟、脂助腎之陽,熟地補腎之陰,柏子仁養心而悅脾,茯苓淡滲而不寒,較勝八味丸之草木無靈者多矣」。


(《湯頭歌訣正續集》)王晉三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鹿有文故稱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龍』」。


(《古方選注》)方中既用鹿角膠,又用其角霜,以此為主,故稱「斑龍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6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