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Saturn)】
土星簡介:
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第六個行星,是個擁有美麗的"環"的行星。
土星距離太陽有9.5天文單位(約14億公里),一個比較直覺的說法是,土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可以塞下100,000個地球直徑。
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 僅次於木星。
與其他的類木行星一樣,土星幾乎全由氣體組成,因此密度非常小,是八大行星中密度最低的行星。
此外,土星也是類木行星之一。
在希臘神話之中,土星代表農業之神,而其英文名稱Saturn也與星期六(Saturday)有關。
卡西尼號於2004年10月6號所拍攝的土星照片(NASA)
土星的地形外觀
土星是一顆十分特別的行星,擁有令人讚嘆不已的土星環,而土星本體的外表,則像是一個木紋球。
由於土星大部分由氣體組成,加上高速的旋轉,外觀上是一顆扁平行星。其赤道半徑以及兩極之間的距離相差10%,是類木行星中最 "扁" 的一顆。
相較於木星,土星表面的花紋就沒有那麼顯著了,當然由於土星是由氣體構成的,由衛星照片沒有辦法看出陸地的結構。
卡西尼號所拍攝的土星表面氣流(NASA)
土星的表面環境 土星上是不可能住人的,如果登陸土星,便會落入無窮無盡的"氫海"之中。土星的表面溫度也相當的低,低於零下150度。
土星的大氣運動與木星極為相似,此外,和木星不同的是,土星的風幾乎都是西風。
土星大氣中有一個很奇特的圖案,那就是以北極為中心的巨大六角形。
這個酷似海星的圖案在北緯76度附近環繞北極一圈,並伸出六條直線條紋匯集於北極。
土星大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漩渦狀斑點圖案,和木星相似,土星斑點圖案是白色的所以稱為『大白斑』。
土星的星體結構
土星內部構造十分類似木星中心有個由岩石及冰等組成的核,核外面包圍著一層液態金屬氫及氦,氫就佔了全體的97%。
土星亦擁有強大的磁場,為地球磁場的20倍。
而在土星核的最內部,溫度事實上是非常炙熱的,可達一萬度左右。
其輻射熱反而較由太陽所吸收的熱量還要高。
土星的行星環
土星最大的特徵是雄偉壯觀的土星環 ,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顯著的。
它是由無數顆細微的粒子所匯集而成的,絕大部分是冰。
環上到處都有空隙,比較大的空隙命名為『卡西尼環隙』(1675年由卡西尼(Cassini)發現)、『恩克環隙』等 等。
這些間隙是土星衛星群的傑作。
我們已知,如果有某個天體進入土星半徑2. 44倍以內的範圍,便會被土星的潮汐力摧毀。
這個半徑範圍稱為『洛希極限』,但只是理論上的想法,小衛星不管靠得多近都不會被摧毀。
在眾環之中,有的環扭 曲成奇怪的形狀,有的環還擁有自行車的輪輻狀圖案,像這類足以推翻環之傳統觀念的形狀,應該跟土星中極為複雜的共振系統有關連。
土星環的內部有所謂的牧羊衛星,藉由牧羊衛星複雜的重力作用,維持著土星環中複雜的結構。
右圖是由航海家二號太空船於1981年所拍攝的土星環照片,由照片途中可以看出有兩顆小型的衛星維繫著中央的細環。
目前(2005年),許多關於土星環的細節,仍然值得大家深入探討,是個有趣的研究主題 ,也是目前卡西尼土星探測計畫的科學目的之一。
土星的衛星
土星擁有超過35個衛星(2007年),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第二多的行星。
除了泰坦之外,其他的和木星的衛星相比較下,冰的比例高出許多。
土星最大的行星為泰坦(半徑2575公里),泰坦的大氣濃度為地球的1.5倍(1. 5大氣壓),這在太陽系中十分罕見。
一個大小不到地球二分之一的衛星能維持如此濃密的大氣,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環境非常冷。
(攝氏零下180度),其環境和原始地球相似,也許生命誕生之學說便在其中。
泰坦(Titan)
泰坦目前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
土星的衛星泰坦原本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不過在1980年時航海家一號造訪土星,當時的探測結果發現,泰坦的大氣層實在太厚了,以致於其固體的表面其實比木星的衛星加尼美德還要小一點,不過泰坦還是比行星水星以及矮行星冥王星還要大。
土星的探測
最早探測土星的太空船是1973年4月6日所發射的先鋒11號太空船,接下來則先後有航海家一號與二號的造訪. 右圖為先鋒11號第一次探測土星的時候所拍攝的照片.
最近的探測計畫有卡西尼號太空船,於1997年發射升空,並且在2005年成功的到達土星並且對其衛星進行科學研究. 也是第四個探測土星的太空船.
先鋒11號所傳回的土星
土星的觀測資訊
土星可以說是天文愛好者的最愛之一 ,肉眼觀測為亮度近似織女星的亮星(最大亮度時),一般小型望遠鏡可以看到土星的環 ,是一個帶著"呼拉圈"的木紋扁球,十分特別。
土星環的大小可達43秒,是常見的觀測目標。
此外土星環的開闔週期大約是12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土星環消失的奇景出現。
土星的衛星泰坦大約只有 8等,勉強可以見到他的蹤影。 由於土星的距離較遠,土星的亮度較木星低些,最亮時約為0.4等,但是相較於其他的恆星還是非常明亮,很容易觀察。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lvkO5aCBQE5vNBHenPYrHSeuLg--/article?mid=5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