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α衰變】 原子核由中子與質子所構成。
質子之質量為電子質量之一千八百餘倍,其所帶電荷與電子之電荷大小相等,符號相反,即電子帶負電而質子帶正電。
中子之質量稍大於質子,但不帶電。
中子與質子合稱為核子,換言之,中子與質子乃核子之兩種不同狀態。
如原子核中所含核子之分布形態,恰使該原子核之能量為最小,則此核子分布形態,稱為該原子核之基態。
該原子核中所含核子之任何其他分布形態,其能量必均較基態為大,故不穩定,稱為原子核之激發態。
原子核之激發態乃由核子反應所造成,而核子反應,則可由人造之粒子加速器促成,或自然形成,惟此種自然形成之核子反應過程,均在數十億年,乃至一百餘億年以前發生,故研究自然形成之原子核激發態(即所謂放射性原子核),對宇宙起源之了解,頗有助益。
激發態之原子核,因其能量高於該原子核之基態,極不穩定。
當其放出粒子而回歸基態之過程,稱為衰變。
如在衰變過程中放出α粒子(即氦原子之原子核),則稱α衰變。
如在衰變過程中放出或吸收電子或正子(即電子之反粒子),則稱β衰變。
如在衰變過程中,放出高能光子(即高能電磁輻射,亦即所謂γ射線),則稱γ衰變。
茲將α衰變過程之物理學,扼要闡述於次:吾人可想像在原子核內,先有兩質子及兩中子形成一α粒子(即氦元素之原子核),此α粒子因帶正電,故與原子核中之其餘質子相互排斥,同時,此α粒子亦與其餘核子之間,有強大之強作用吸力(或稱核子力),故α粒子與其餘核子在電磁力與強作用力之聯合作用下,產生如圖所示之位能。
圖中R表強作用力之有效範圍,U0表強作用力位能,其值為負,表示吸力。
強作用力之力程R亦可視為原子核之半徑。
由於強作用力為短程力,故在原子核以外,僅有電磁力(即庫倫斥力)作用於α粒子,故α粒子在原子核外之位能,即庫倫斥力位能。
此項庫倫位能在原子核半徑R處之值H,稱為位柵高度(HeightofthePotentialBarrier)。
α粒子之能量εα雖較H為低,但根據量子力學,此α粒子仍有可能越過位柵,而α粒子自原子核內逸出之或然率λ為(方程式1)式中?
表α粒子在原子核內之平均速度,M為α粒子之質量。
(鄒志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