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兵器玉】 兵器,本是戰爭時殺敵之具,玉兵卻沒有一件是實用的。
玉的硬度雖然高,也抵不住鋼鐵的打擊。
它的用處有二:一是儀仗,一是殉葬之器。
玉兵既做為儀仗,製造玉兵,唯一的要求是美觀;
殉葬之器,本來不必像儀仗那樣講究,但是從出土器物看,殉葬用的玉兵,仍是製作精美。
凡是不實用的東西,人們纔肯費時間、費精力去製造,這器物便成為藝術品。
所見玉兵,以玉斧、玉戈、玉矛為多,此外還有玉刀、玉鏃等。
玉斧與石斧,本是一類的,說文解釋「玉」,是「石之美者」,古人製斧,得到的材料,也許是一般之石,也許是美好之石,一般之石所製之斧,是石斧;
美好之石所製之斧,便是玉斧。
斧的形狀,一般都是狹而長,如果刃部寬大的,便叫做「鉞」,鉞的兩長邊有凸出齒紋的,便叫做「戚」了。
戈的最初形制,是仿自獸角,以後因為縛紮安柄方便,變成板狀體,那便是最早的戈形。
(圖1)。
戈形的第一次變化,是把「援」與「內」區分出來-援是戈的本部,內是柄都,如圖B。
以後又在授與內相接處,加上「上闌」與「下闌」,最後又把下闌擴大而為「胡」,如圖C及D。
這些變化的原因,都是為了使戈與柄縛得更緊,增加力量。
戈是橫刺之兵器,適於車戰使用,所以戰國時代,戈之使用最多。
玉戈不是實用的兵器,做圖B形的比較多,而且為了美麗,常有銅內玉援戈,戈的「援」雖用玉,而「內」用銅,並嵌上綠色松石,以達到作為儀仗使用之目的。
矛是直刺之兵,在車戰時,並不是很適宜的兵器,存世不如戈之多。
玉矛常銅「骹」(矛的柄),也與銅「內」一樣,無非是增加其美麗而已。
玉刀形似戈而一邊有刃,與刃相對的一邊是背。
其制與古銅刀不同,銅刀必定有環,在刀柄之端,並且刃部都是內向;
玉刀無環,柄形類戈的「內」。
玉簇也是仿自銅簇,簇就是箭頭,在古代墳墓中多有發現,可能多是殉葬品,因為製做一個玉箭頭,費時不少,而射出去之後,即不能收回,是不經濟的。
此外,還有玉匕首,是一種短劍,史記吳世家:「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中。」
可知匕首是極小的兵器。
又有玉銳,似矛而短,上小下大,其疾如矢。
總之,玉兵是有「兵」的形,而無「兵」的用,用途改變了。
(那志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