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6-6 12:42 編輯
【劉銘傳遺骨28日安葬大潛山】
劉學亞表示,故居將於央視劉銘傳紀錄片取景前修繕完畢。
文武雙全中西合璧在劉學亞的指引下,記者驅車沿著肥西縣銘傳鄉一段曲折的鄉間公路蜿蜒向南,10多分鐘後,東西綿延數公里的山脈漸漸清晰,“這就是大潛山,大別山的餘脈,墓園就建在大潛山北麓,高146米。”
滿是綠色的山坡上,一座狹長的白色墓園顯得格外壯麗,從山底一直延伸至半山腰。
來到山腳下,眼前的墓園更顯氣派,形似南京的中山陵。
拾階而上,進門是個照壁,上書“劉壯肅公墓園”幾個鎏金大字。
跨過一座三省橋再往上就進入了墓園的“核心”,沿途兩側各有一尊花白色的石羊、石獅、石馬、石人雕塑,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這些石雕出自山東一位著名藝術家之手,材質應該是花崗岩。”
記者注意到,3米多高的石人分文武兩位,“左文右武,劉巡撫本人也是文武兼修,相得益彰。
”劉學亞說。
半山腰處有間享堂,中西合璧的門窗最能體現劉銘傳任職臺灣時候的建築風格。
劉學亞說,準備在中堂處掛上一張劉銘傳穿著便裝坐在一張紫檀木轉椅上的照片,配上一些珍貴的文物史料供遊客觀瞻。
水晶棺價值五百萬登上最後一個臺階,記者來到墓園最頂端的墓穴,高大的石龜底座墓碑後面是一個蒙古包形狀的磚砌結構,穿過一個狹長的過道,裏面黑漆漆的,“保存遺骨的水晶棺和水晶碑就陳放在這裡,屆時要裝上電燈和攝像頭,線路直通享堂,待墓門封上後,遊客可以在享堂裏通過電子螢幕看清楚裏面的陳設。”
劉學亞告訴記者,價值500萬的水晶棺乃是一整塊天然水晶掏空而成,由江蘇一家知名的水晶棺製造商捐贈,劉銘傳遺骨就安放在裏面,乃鎮墓之寶。
附贈的墓碑和底座也是純水晶打造,造價不菲。
記者細數了一下,從山底到最高處的墓穴,足足有340多個臺階。
站在墓園頂端俯視,眼前視野開闊,綠樹成蔭,村莊掩映,偌大的潛山水庫在陽光照射下碧波蕩漾。
兩側山巒疊嶂,好似巨大的扶手,後面高聳的山峰像是靠背,整個墓園安靜地坐臥在這個巨大的靠椅上,面向劉銘傳的出生地——劉老圩。
銘傳展廳免費開放在劉銘傳的故居所在地劉老圩,一間占地不大的展廳賓客盈門,“自從上個月17號開放後,每天都有好多人來參觀,多以旅遊團的形式,十一國慶長假的時候日接待量最高達到500多人。”
管理員高久翠告訴記者,她自己就住在附近,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5點準時對外開放,並且是免費開放。
展廳裡,主要是劉銘傳生前的圖文事蹟簡介和一些他曾經使用過的文物。
事蹟簡介包括六大部分,分別是:“闖蕩鄉里,殊途入仕”“南征北戰,文韜武略”“臨危受命,抗法保臺”“建省治臺,敢開先河”“戰亂獲寶,寶歸天下”“兩岸同心,共仰銘傳”,圖文並茂地記錄了劉銘傳傳奇璀璨的一生。
館內照壁兩側的玻璃櫥窗裡,擺放著劉銘傳晚年使用過的拐杖、硯臺、雕毛扇、碗碟、後人複製的劉銘傳親筆手書文稿以及兩岸史學家對他的評述著作,多是劉學亞通過多種途徑從兩岸搜集而來,極其珍貴。
簡陋故居亟待重建和光鮮的展廳相比,僅有一橋之隔的劉銘傳故居建築群則顯得有些破敗,只有劉銘傳晚年的接待室——九間廳剛剛修繕完畢,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走在殘破的青石板小路上,除了幾間倉庫外,主建築大多已損毀,只能隱約看見埋沒在草叢中的地基,倒是有幾株參天大樹還憑弔著當年的輝煌,其中有樹齡400年的圓柏和160年的廣玉蘭,都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珍稀古樹。
據劉老先生講,這株廣玉蘭“大有來頭”,據說是慈禧獎贈給劉銘傳,並由他親手栽下的,和普通廣玉蘭不同的是,粗大的枝幹從根部分為兩杈,後人引為象徵臺灣和大陸同氣連枝。
“當年的門樓、炮臺、吊橋都已經看不見了,我們正準備按照那時候的樣子重建,尤其是他住的那間西洋樓,一定趕在‘臺灣巡撫劉銘傳紀錄片’拍攝之前建成。安葬地墓園、出生地劉老圩、建功立業的寶島臺灣三處取景一個都不能少。”
(康鵬飛、項春雷) 引自:http://www.ah.chinanews.com/Article/wenhuadongtai/201010/34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