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雕漆工藝】 明黃成飾錄所講到的漆器,計有:剔紅、金銀胎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綵、複色雕漆、堆紅、堆綵、剔犀、鐫螺、款綵等十多種不同的漆器;
同書鎗畫類,包含:鎗金、鎗銀和鎗綵;
這些漆器,基本上都是用雕刻的方法作成花紋。
裝飾漆器的表面。
廣義的說法,像此種漆器,都應稱之為雕漆。
但狹義的雕漆,僅指剔紅等數種,即凡前列雕鏤類中,名目上帶有剔字的幾種。
這種器物的特色,是在堆厚的漆層上雕花,花紋呈浮雕的形態,才是一般所稱的雕漆器物,或逕稱雕漆。
雕漆器的製法,基本上與一般漆器無異,只是須經過不同的加工。
製造漆器的基本步驟有四:一、底:這是製造漆器的第一步,製造胚胎。
無論其以木、竹或金屬為質料,製法之良窳,關係器物之成敗,故於品質施工格要求格外嚴格。
其工序又分捲素、合縫、梢當、布漆等步驟,務求胎骨之堅牢。
二、垸:這是以生漆和灰塗在布漆後的胚胎之上,使之愈堅厚。
又分五個步驟,大致說來,是先用粗灰,次用中灰,再用細灰加厚磨光,每道工序各有不同的作用。
三、糙:通常行三糙,第一次灰糙,第二次生漆糙,第三次煎糙,務使器面平滑。
四、?
:是指打底工作完成後,最後所上的一道漆,稱為?
漆。
通常使用調合漆,形成為一件漆器之素地,到此已告完成。
造作任何種類的漆器,上述工序是其基本製法,此後當視需要而施以不同的加工,遂形成為各式各樣不同的漆器。
雕漆的製造之法,就是要在?
漆過後,選擇在需要裝飾花紋的表面,繼續漆,每加一層漆,入蔭一次,如此層層堆起,據書上記載說,明永樂年間,果園廠所製的剔紅,漆朱不得少於三十六遍,近人觀察實物,常多至七、八十層。
總須積至相當厚度,然後就此堆厚的漆層上,施以雕刻,花紋題材不限於山水人物、鳥獸果木;
宮廷器用以雕飾龍鳳者居多,或配以民族風格之吉慶圖案,如壽山福海之類,皆可入畫;
有時在空隙處襯以錦地,愈見其繁華美觀,製作耗工費時。
此種漆器最大的特色,是其雕飾花紋的部分,祇限於在堆厚的漆層之上,故稱雕漆。
其花紋形態是浮雕,花樣以外的空間必須剔除,此堆厚的漆層,設原先是採用朱漆,就名剔紅。
以此類推,若在堆漆時分別採用其他色漆,遂有剔黃、剔綠、剔黑等名目產生。
見圖1(明嘉靖款雕漆龍紋盤)(故宮博物院藏)剔綵需要在堆漆過程中,更換漆色,譬如首先黃色漆十數重,依次再黑色漆、綠漆和朱漆,各十數重,此時漆層自上而下,分別是紅、綠、黑、黃四色,施雕後表面壓花是紅色,若需襯以綠葉,即將面層之紅漆層剔去;
如需配以黑色為枝幹,即將其上之紅、綠兩色層剔去即可;
最下之黃色層面可留作底色,或刻以錦紋為襯。
剔犀,俗名雲雕,日本稱此為屈輪,皆取其花紋之形象命名。
其堆漆方法有如剔綵,但不分層次,而以各色反復使用。
此種漆器最大特徵,是其花紋僅限於雕作雲、回紋、重圈等圖案,很像古犀皮漆器,而因此係用刀刻出,故名剔犀。
與前述剔綵不同處,除花紋題材前者漫無限制,而此限於少數幾種圖案;
在刻工技術上,前者刀鋒直下,分層取色,今此剔犀,改採斜層取色,即刻工以刀鋒斜下,花紋線條在刀口之處,顯現出不同之色層,宛延曲折,一絲不亂。
複色雕漆,此作法是自剔綵和剔犀,綜合演進而得,所以飾錄中揚明註釋云:此種漆器「法同剔犀,而錯綠色為異;
雕法同剔綵,而不露色為異」。
我國漆工藝之雕漆技術,始自唐代,當時的產品除剔紅之外,又有帶黃色錦地的作法,雕法古拙。
但唐代此項工藝品,未能十分盛行,直至宋代始大為興盛。
歷史上漢唐兩代,漆器本是社會上日用生活所需,且又為貴族化之用具。
到宋代由於製瓷技術精進,日常用具如杯盤之屬,遂已取代漆器之地位,由是漆工藝乃轉向裝飾器具方面求發展,如製造箱匣、屏風、花瓶、盒之屬。
漆工於是採用雕漆之方式,更能達到裝飾性效果。
宋代雕漆盛行時,宮中製器間用金銀作胎,精美之至。
據明高濂燕閒清賞載:「宋人雕紅漆器,如宮中用盒,多以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樓臺人物花草,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圖畫。」
又據明張應文清祕藏稱讚宋雕漆之風格:「妙在刀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堅。」
足見宋代之雕漆器物,不僅技術精良,且又窮極奢侈。
惟此種金胎雕漆,流傳到後世,徒生事端,為人間增添談助。
據清謝金玉瑣碎載:「宋雕漆盤食等物,竟有以黃金作胎者,蓋大內物也。
民間有錫胎、灰胎,亦無不佳妙。
近因賈市跌損一器,內露黃金,一時哄傳,爭購剝毀,蓋利其金,殊不知金胎少而灰胎多,一年之內,剝毀略盡。」
故宋代傳世之物頗為稀少。
元代以下,雕漆實物傳世者尚復不,元宮中雕漆匠徵自雲南,其作品風格與宋代迥異,刻工刀法深峻細膩,鋒芒顯露。
但是在民間,特別是江南嘉興,漆藝發達,工匠承繼南宋時傳統。
此中有兩漆工,張成和揚茂,擅長雕漆,技藝精良。
明宮廷雕漆工匠,徵自嘉興,為漆工張成的後人,名德剛,封為營繕所副,這是七品工官。
果園廠就是明永樂年間所創設,專為皇室製造漆器的所在。
此時雕漆的風格遠承南宋之後,顯然是江南一派,其作法尚藏鋒,打磨圓熟。
宣德一朝重視工藝,惟是果園廠漆工技術不逮前朝,工匠畏罪,以永樂時所製,改變刻款後冒充本朝製作。
此種改款的漆器,至今尚有存留。
明嘉靖年間,宮中漆工又復來自雲南,技術上因師傳之異,雕漆作品不復如永宣時以藏鋒圓滑是尚,而又呈現出深峻細緻的風格。
直到有清一代,一脈相承,傳世的雕漆器物,與永宣時大異其趣,原因在此。
明清兩代除宮廷外,雕漆器亦風行民間,像前文所引飾錄一書作者黃成,即明隆慶間新安之漆工,據云,其所製剔紅一合,售價三千丈,相當於普通長工一年半工資所得,所以此種漆器實非普通一般平民所能以享用。
因其價值昂貴,遂有偽品產生,例如飾錄中,即列兩種偽造之雕漆,名做堆紅與堆綵。
前者是假剔紅,後者冒充剔綵。
製法是用灰漆堆起,或是以漆凍脫印,而後罩以朱漆或彩漆,亦有以木胎雕刻後,罩漆為掩覆。
都是偷工減料的偽造雕漆,亦是反映民間對此類器物的愛好及製作的高潮。
(索予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