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璽印】 璽印:始於三代,沿用於周,盛於秦,而法備於漢。
上自國家,下至個人,靡不重之之。
印者,信也,所以昭信守。
說文: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作。
籀文從玉,作璽,古作,或從土,作?
,經典?
璽通用,省作木。
璽:起源於圭璧,初僅為穿帶、祭祀和朝聘之用。
其後乃用以封檢釋名,作真實之信物,謂之璽。
釋名云: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
許慎說文:印執政所持信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上下通曰璽。
漢蔡邕獨斷: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
獨斷又云:秦以來,惟天子獨用璽,又以玉,臣莫敢用也。
後漢書:至於三王,俗化彫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姦萌。
通典: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紐,唯所好也。
日本近版書道全集圖載:古,畫像印,多與殷金文陶文相合,禹會諸侯,禮天獻璧。
璧是古代所持信物,夏時雖無典籍可徵,三代已用印信,就大致可信。
殷商,印信官私不分,殷人多以單字為名,近代發掘,商銅,「隼」字,據釋為武丁時將軍之名,又與殷金文「亞形畢隼」,銅器亞鳥二字近似(圖1)。
龜甲占卦辭,當時已多寓有決疑徵信之用。
見圖1周代,官私分制,應用已經普遍。
周禮:守邦國者,用玉節,都鄙者,用角節。
謂諸侯王於國中,公卿大夫於其采邑用之。
又,季武子於周為守都鄙者,而以璽書達干魯君。
左襄二十九年「傳」:璽書追而予之。
呂氏春秋:孟冬之月,固封璽。
古代文書多用竹簡與木板或縑帛,蓋寓書於遠,必以布帛檢中,以繩縛之,用泥封固,鈐蓋璽印,謂之封泥,和現今火漆銅印相合。
自紙張發明後,封泥漸漸廢棄,以後又用紅色印泥,印泥之名,即由封泥演變而來。
莊子外篇:樊符破璽。
周禮又云:職金揭而璽之。
史記陳涉世家:周文陳之賢人也,陳王與之將軍印,又,陳王使之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前漢書:項羽對有功當封爵者,刻印刓,忍不能于。
周代印信不僅用途益廣,記載此類已多。
漠舊儀云:秦以前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璽,各服所好。
古時方寸即同尺一寸半;
印信之制,當為周始。
周時官印以銅玉陶製為主,銅印以銅或象犀石。
官印多白文方制,私印多陽文方圓皆有。
銅製多先作范刻畫再鎔鑄,偶有陰文鑄後再鑿刻。
象犀石玉皆出自刻畫。
陶製較大,倍於二寸。
銅印製造與鐘鼎鏤金鑄法相同。
當時金工本身即是書寫能手,其文多峻峭流美,與鑄鼎彝器字,大同小異,實物流傳至今,有信,為當時通貨賄所用官名司馬信(圖2)。
信即古之印信,湖南長沙楚墓出土戰國末期之松石、滑石、印,體多近隸書方筆。
隸在程邈之前,似已用之。
見圖2秦人統一中原,乃綜合南北文字,將書分八體,摹印居五。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
史記又云:長信侯(嫪)毒作亂而覺,矯王御璽。
正義引:「璽」,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之傳國璽。
又引韋曜吳書云:「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漢書又云:「璽」,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古印格序云:李斯篆文其上,玉人孫壽刻之,以為國寶,方四寸,一作龍文,文曰「受天之命,黃帝壽昌。」
一作鳥篆,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其文見薛氏鐘鼎款識。
集古印格序又云:始皇惡璽之音與死同,遂易曰寶,曰印,曰章。
按章字見始於漢印中,將軍、御史、太守稱章。
而且秦印大小同於周制。
秦時已製定摹印字,與流傳現今實物六國幣「權」、「量」文相同,其文疏散茂密,亭勻自然。
和氏璧自周至秦滅六國,始皇製為受命璽。
漢魏以來,歷代相傳,皆有出現,得之者以為有關國運,奉之為國運。
按史書古籍記載此類頗多,前後所說各有不同,成為二千年來聚訟。
璽,自秦以後,君權確立,天子稱璽,臣下稱印。
漢代官私印用益廣,已有一定印制。
置有符節令丞,掌管各璽。
漢宮儀云:「諸侯王,黃金橐駝紐,文曰璽;
列侯,黃金龜紐,文曰章;
御史大夫,金印紫綬,文曰章;
中二千石,銀印龜紐,文曰章;
千石至四百石,皆銅印,文曰印。」
舊漢儀又云:漢代皇帝有大璽,皆白玉螭虎紐璽,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圖3),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
六璽之中,以「皇帝行璽」,用途甚多;
以「皇帝之璽」賜諸侯書;
以「皇帝信璽」發兵。
其徵兵大臣,以「天子行璽」;
策拜外國事以「天子之璽」;
事天地鬼神而以「天子信璽」。
璽,始見於漢代皇帝印中,以後歷代君權皆沿用之。
漢沿秦制,變楚書而用隸分,更造繆篆摹印。
新莽六書列居第五,介入篆隸之間,體多近方。
漢印以白文為主,其文遒勁圓適。
穿帶印偶有陽文,官私銅印皆鎔鑄,惟軍中急於封拜,受命待發,將軍用印,求其急就,因多用鑿法,簫簫數刀,蒼勁淋漓,以銅製為多,間有玉、石、銀、牙之屬。
官私皆方制,流傳近代極多,為以後官私印信之典範。
魏晉雖沿漢制,然斯時金工技藝日漸衰退,隸分又變今隸,官私印信,體多繁雜,當時一種子母印與蠻夷印,猶存漢印風格。
見圖3唐時印漸大,以印之大小來分別官位之尊卑。
唐有八璽,設有符寶郎掌管。
其中神璽,為鎮國之用,藏而不用。
武后篡位後,將璽改稱寶。
中宗時,復稱璽。
開元年間,又稱寶,再改傳國璽為「承天大寶」。
唐時官私印信,已經式微沒落,因古遺印寥落,或因篆書典籍,早已佚亡之故。
宋寶也有八璽,以「鎮國神寶」,為鎮國之用。
其他七璽,皆仿漢制,隨事施用。
宋經宣和創為印史,惟斯時漢印多由匠手,撫登梨棗,鮮有真蹟鈐印。
官印多平實工整,絲毫不苟,與漢印用法背馳,率多用角木象屬之故,別有一格。
元人入主中原後,粉飾太平,扶翼風雅,經宋室舊王孫,投降元胡的趙子昂與吾丘衍二人,始創圓朱文。
純宗說文小篆,施諸官私印信,其章法篆法,纖巧柔弱,氣魄盡消,將漢制莊嚴雄渾,方勁樸拙文字,破壞殆盡。
明代開國,一洗元印柔弱之惡習,復宗漢制,惟當時古代遺制,流傳人間極少,其質又多用才牙鐵之類,間有銅製。
官私印信,名謂仿漢,印文多生硬無韻,如同剞劂宋體字。
滿清入關後,太平盛世,考據興盛,研究金石家者,名曰復古漢制,實皆變本加厲,效顰元制。
將說文改方平,施之於官印,遂致篆法,轉運緊促,柔軟無力,流於傖陋委靡(圖四)原來官印體制本方,以示國體莊嚴。
小篆體長,錯綜屈伸,筆畫不能增損,細則易弱,粗則易板。
小篆用之於私印尚可,用之於嚴整方勁官印中則不可也,例如說文無亮字、斌字等。
在漢印繆篆中屢見不鮮,刻印如檢說文代替字,是無異捨正路而不由。
前人丁敬有鑑及此,以詩斥說文入印,貽誤來者。
詩曰:「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論衒所知。
解得漢人成印處,當明吾語了非私。」
繆篆摹印,早在二千年前,漢人已經制定最完善簡化字體,易解易識,不幸被歷代治金石文字學者所忽略。
小篆是漢人研究六書文字制字程序,並非用以印信之字。
李斯制定小篆,至秦漢興,先後十餘年,小篆在當時尚未普遍應用,隸書已經盛行。
我國始有圖畫象形文字印信,最早已有三千年,古埃及雖早我國有畫像形石章,較之我國能以獨特突出文字藝術美,實瞠乎其後。
印信中經衰落,又因古代遺制發掘不豐,篆書失真,近今實物出土日眾,研究日豐。
從前學者,多疑商時無印,陽文上古原無,又說漢印用名而無表字。
凡此諸說,多因當時未見古人實物之故。
古代印信製造,不僅文字刻畫優美,印紐雕刻花紋及圖案,都構成藝術上之價值,方寸內能窺歷代典章制度,及文字遞嬗變化。
見圖4(祝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005 |